近日,湖南“貧困縣學生把牛奶倒水溝”視頻熱傳。12月17日,隆回縣某小學負責人回應,冬天學生喝不完奶,怕過期才倒。家長稱,被倒奶是政府免費發的營養餐。(12月18日,澎湃新聞)
這一教育輿情,讓人心裏堵得慌。牛奶很珍貴,既然是政府補助貧困學生的“免費奶”,倒了豈不可惜?這事件暴露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學校後勤管理問題,二是孩子節約教育的問題。
扶貧政策的落地、學校後勤管理的缺失,應該給公眾一個交待。當務之急,更應該治治孩子的“浪費病”,上好學生的“節約課”。反對鋪張浪費,提倡勤儉節約,要從娃娃抓起,落實到學校日常教育管理和家庭生活中去。
“不要讓最後一滴水,變成眼淚”,一則公益廣告,這樣警醒人們賴以生存的水資源嚴重短缺,節約用水刻不容緩。的確,有些貧困山區,每天要跑幾公里山路,才能挑回生活必需的飲用水。老師需要提醒這些往溝裏倒牛奶的孩子:“你知道這世上,還有人沒有水喝嗎?”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天地孕育萬物有一定的時空限制,土地的生産力不可能無窮無盡。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人類對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看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也日漸匱乏,就拿我國來説,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僅為22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準的1/4。
“細水長流年年有,大手大腳難長久”。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還有不少貧困家庭的國家而言,更應該節約資源,減少鋪張浪費,要珍惜每一顆糧食、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盒奶……我們只有敬天惜物,才能長久地繁衍生息。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要教育學生“勤能補拙,儉以養德”,要以感恩的心情,對待一日三餐。老師和家長,要自覺踐行厲行節約,開始“光碟行動”等節約教育活動,時時處處體現對物品和資源的珍視與愛護。
希望師長們做好節約的表率,不去傳染“浪費病”。出門的時候要關電,隨時注意關水龍頭,礦泉水瓶要喝完才扔,不要在夏天捂著厚被子,開空調吹冷風……這些現象如能杜絕,“身教勝過言傳”,孩子自然就懂得節約。
節約是一種習慣,是一種修養,是一種美德。節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讓節約習慣伴隨一生。(殷岳)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