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廣告片《拆彈磚家》,在公眾面前展現爆炸致殘肢體,如此“暴力美學”,很難説是一種健康的表現形式。
一個英俊帥氣的拆彈專家,在實驗室、農場等場所拆除炸彈均告失敗,軀體逐漸被炸光,變成了木乃伊、綿羊、輪胎、電飯煲,最後只剩一只手,卻總能回到家並被爸媽“認出”……這些奇詭的場景,出自智能鎖品牌凱迪仕的一則廣告,目的是宣傳該産品“指紋識別,一鍵開門”的強大功能。
據媒體報道,12月3日前後,這則廣告在輿論場上引發爭議。4日,涉事方凱迪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發布《致歉信》表示,《拆彈磚家》廣告片給大眾帶來不適,對此真誠接受批評和建議,已第一時間撤掉該廣告,並向公眾誠摯道歉。
為了促銷産品,廠家做廣告無可厚非。這些年,腦洞大開的創意廣告漸成網紅,泰式廣告異軍突起,就在于突破常規、別具一格。平心而論,《拆彈磚家》這則廣告片,以拆彈專家回家為明線,以父母親情為暗線,放大産品的功能性,為吸引公眾、擴大影響,的確動了一番腦筋。只不過,這則尋求“暴力美學”、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新派廣告,卻踐踏了法律和道德紅線。
對于智能鎖廠商,既然要以“拆彈專家”作為廣告主人公,理應知道什麼是“拆彈專家”,能不能隨意編排。以普通人的角度,對一個整日與地雷、炸彈等高度危險品為伴,動輒有生命危險的社會特別職業,理應懷有善意與敬意,這也是最起碼的社會道德。
當這則“拆彈磚家”廣告推出時,恰是“排雷英雄”杜富國備受關注之時。這個年輕的南部戰區陸軍士官,在進行掃雷作業時突遇爆炸,危急時刻擋開戰友,自己卻不幸被炸傷致殘,失去了雙手和雙眼。廣告編排“拆彈專家”斷手斷腳,極易被人懷疑是借機“蹭網絡熱度”,在英雄及親人傷口上撒鹽。
根據我國《廣告法》,“廣告應當真實、合法,以健康的表現形式表達廣告內容”,不得“妨礙社會公共秩序或者違背社會良好風尚”,否則須接受罰款、吊銷營業執照等行政處罰。《英雄烈士保護法》更明確,“禁止歪曲、醜化、褻瀆、否定英雄烈士事跡和精神”,“以侮辱、誹謗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應依法承擔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
審視廣告片《拆彈磚家》,在公眾面前展現爆炸致殘肢體,如此“暴力美學”,很難説是一種健康的表現形式;對英雄的“物化”演繹,也不無歪曲、醜化之嫌。
網絡時代,流量為王,但決不是毫無操守、突破底線。凱迪仕應接受查處、引以為戒,而其他人也當有所警醒。□楊宜桐(法律工作者)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