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官方名義給他人父母打分,初衷或許不錯,但有些現實問題不可不察。
小時候努力學習爭當“優秀學生”;畢業後拼命工作拿下“優秀員工”;現如今,又有一個閃閃發光的頭銜向你招手——“優秀家長”,心不心動?
12月2日,蘭州城關區教育局公開表彰100名優秀家長,這百名家長還將分批走進校園,與學生、家長們交流。
可以想見,在經歷了多年“別人家的孩子”之類的數落後,孩子們終于可以揚眉吐氣,拿這些“優秀家長”的事跡教育父母:“你看看別人家的爸媽。”不過,孩子們可沒有想象中那樣落井下石,一些孩子在採訪中表示,“雖然爸媽落選了,但在我心中已經算得上優秀家長。”
孩子的暖心回應也反映出另一個層面的問題,“百名優秀家長”的評選果真有必要嗎?當地曾有家長發文質疑,評選存在標準不清楚、名額內定等情況。當地教育局回應:評選過程制訂了相關標準,評選結果也曾公示。
很多地方都有最美教師、優秀學生一類的評選,雖然不能説完全公平,但選拔標準也是經歷了多年磨合而達成的共識;最重要的是,這類選拔都指向一種公共身份,從而一定程度上使得相互比較成為可能。
可“父母”卻指向的是家庭身份,是非常個人化的體驗,其他人既無立場也無權利來評價。
不可否認,現實中的確有部分家長做得更好,或許是教育理念先進、教育方法科學有效,也或許是注重與老師、學校的溝通,甚至常常出現在學校裏做志願者。
對此,學校和老師可以表揚,卻不宜拿個“頭銜”來定調。這種定調既招來公信力的質疑,也無法保證産生積極作用——只能給百名之外的家長們徒增焦慮。
更何況,我們還要考慮到此類評比在現實中的扭曲變形。有網友尖銳地指出,這不就是“官方拼爹大賽”嗎?話雖偏激,但也擊中要害:會不會因為“我爸是領導”就獲得直選名額;會不會反倒培養出一批“戲精”家長;會不會有父母為圖孩子高興去走旁門左道?
以官方的名義給他人的父母打分,初衷或許不錯,但這些現實問題不可不察。好在很多孩子能夠體諒父母,沒有因落選而心生怨懟。歸根結底,良好的家校關係應建立在相互理解和信任之上,而不是生硬地分類,讓一類人向另一類人學習。□思凝(媒體人)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