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國家和社會最堅實的基石,是人們心靈最溫暖的港灣。回家,讓陪伴與團圓成為節日最好的禮物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一年十二度月圓,總是中秋佳節時最美。中國人愛月,咏之賞之,思之嘆之。詩人們對月感傷了千年,也歡喜了千年,這份悲和喜,其實是借著月亮相思。“舉頭望明月”“千裏共嬋娟”“月是故鄉明”,紛紛都是想家;陰晴圓缺、人生起伏、時光流轉,映照的都是悲歡與離合。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中國的節日,向來和家有關,和團圓有關。中秋節,更直接被稱為“團圓節”。一家人圍坐一堂,父母給孩子念誦幾句與月亮有關的詩詞,爺爺奶奶講講吳剛嫦娥的故事,一起吃月餅賞月……這樣的幸福,古今皆然。
中華傳統文化綿延數千載,家國情懷始終是鮮明的底色。“家國天下”,家齊,國才能治。古時遊子離家,因為書信不便,唯有寓情于月,無論圓缺都成為相思的理由。鬥轉星移,時代巨變,家,仍然是月下的人們最深的牽挂,也是國家和社會最堅實的基石。相互陪伴、相互扶助、相互支撐,家就是最溫暖的港灣。
實現從農耕社會、工業社會到資訊社會的騏驥一躍,中國家庭只經歷了短短幾十年。現在的中秋滋味,已從那只“中有酥和飴”的小餅,轉到了須臾難離的手機裏,潛藏在小小螢幕上時時跳動的節日祝福中。較之從前,傳統家庭的結構和氛圍已經明顯變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福利保障的不斷完善、醫療水準的持續提升,中國進入有史以來每人平均壽命最長的時代。人口老齡化,人口流動成為常態,人們發現,物質豐盈了、吃穿用度不愁了,但“陪伴”卻成了一種奢侈品。
中秋月圓,與陪伴有關的,還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國與家為之牽挂的兩樁心事。一端的孩子,是我們的明天,他們若在孤獨中長大,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都令人擔憂;一端的老人,是我們的昨天,維係著家國記憶、倫理擔當和情感源泉。這個中秋,一件最好的禮物,或許就是民政部最近公布的這組數字:全國現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余人,與2016年全國摸排數據902萬余人相比,下降22.7%。這意味著,今年中秋節,更多的孩子可以在父母懷裏撒嬌,更多的父母可以少一些“遙憐小兒女”的苦楚。
這也是家與國、城與鄉攜手努力的結果。今天,城市變得更包容,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數量多了;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返鄉就業創業者多了;交通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家的時空距離在不斷縮減……我們創造著機會和條件,讓陪伴與團圓變得更好實現,矢志增進人們的幸福,是國的責任,也是家的擔當。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繁榮。從某種意義上説,能為家庭謀幸福的人,也才能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中秋的那輪滿月,于家于國,都是一個溫馨的提醒:團聚,才是最好的節日禮物。(李泓冰)
-
擦亮中秋“明月”底色
每逢佳節倍思親,正常的人情來往當屬情理之中。2018-09-20 15:57:36
-
新華網評:丹桂飄香話中秋
中秋月圓更盼人團圓。不論歲月如何變遷,中國人對團圓的堅守以及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都不能改變。那就珍惜現在吧,讓團圓的心情如同皎潔的明月那般熠熠生輝。2017-10-03 11:23:27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