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收入超過臨界水準,文化消費的增長速度將超過物質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這也解釋了我們在馬拉松運動中看到的井噴現象。
轟動一時的“北馬”剛剛落幕,眾多跑者仍然沉浸在興奮之中。這屆比賽創下了新的紀錄,報名總數超過11萬,中簽之難直追汽車搖號。
“馬拉松熱”仰賴于當地經濟發展
縱觀全國,被戲稱為“中産階級狂歡”的馬拉松熱並不鮮見。據統計,去年全國共舉辦各種馬拉松賽1102場,參加人數高達498萬人次,而在2011年,全國注冊賽事只有區區22場。
不僅馬拉松運動的井噴式發展遠遠超越了經濟增長速度,近年來,在其他旅遊、娛樂以及更為廣泛的文化消費中都出現了異乎尋常的高速增長。
究其原因,文化消費與收入增長之間的關係是至關重要的因素。隨著居民收入水準的提高,文化消費需求強勁增長,造就了一係列引發全民關注的現象級文化事件。
仍以馬拉松為例,六項公認的世界大滿貫賽事中,有三項在經濟最發達的美國:波士頓、紐約和芝加哥,另外三項也都設在發達國家:德國柏林、英國倫敦和日本東京。北京一直力爭成為第七個大滿貫賽事城市,拋開體育因素不説,單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恐怕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與其他體育項目相比,馬拉松運動對民眾參與程度的要求最高,動輒數以萬計的參賽人數,以及賽道之外的各種服務、保障和消費,是賽事水準和影響力的重要保證,而這些都有賴于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準。
從去年我國馬拉松賽事的地域分布中也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這種關聯,賽事最多的省份都位于沿海和經濟發達地區,其中浙江最多,舉辦了152場,江蘇149場,廣東103場,北京雖然只是一個城市,也舉辦了69場。
以上這些地區的每人平均GDP都已超過1萬美元,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與發達國家在每人平均GDP達到5000-8000美元時,包括運動消費在內的文化消費開始爆發式增長的普遍規律一致。
相比物質消費,文化消費更讓人“上癮”
概括來説,文化消費中存在一些基本的經濟學規律。
首先,文化消費具有門檻效應,只有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一定水準,人們才開始進行文化消費。
我們利用貴州部分地區的調查數據做了一個估計,發現這個門檻大約是7000元/年。低于這個水準,收入主要被用于物質消費,如基本的衣食住行,任何補貼或價格優惠都難以刺激低收入群體進行文化消費,這是我們在制定政策時應該考慮的一點。
一旦收入超過臨界水準,文化消費的增長速度將超過物質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這也解釋了我們在馬拉松運動中看到的井噴現象。
2011年我國每人平均GDP首次超過5000美元,開始進入文化消費集中快速增長時期,但與美國文化消費佔總消費11%相比,我國的文化消費佔比不足4%,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也只有5%。這説明,我國文化消費還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這也是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機遇。
其次,文化消費與一般物質消費的另一區別在于它的差異性和對消費能力的要求。
文化消費需求不僅取決于收入水準,還與受教育程度、家庭環境、文化習慣等個人特徵以及消費能力密切相關,有別于一般物質消費需求隨著收入增長逐漸趨同的屬性。
最後一點,也是我們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文化消費與一般物質消費在給消費者提供滿足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一般物質消費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人們就會開始産生厭倦,繼續消費所提供的新增滿足將迅速減少。但文化消費帶給人們的享受往往是沒有止境的,主要受制于有限的可支配時間和消費能力。
與物質消費相比,增加等價值的文化消費通常會産生更多的新鮮滿足,即經濟學中所説的邊際效用更大,因為它指向人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
文化消費的這種特徵就是我們通常所説的“上癮”,就像奧運精神那樣,永遠追求更高、更快、更強。因此,可以説,文化産業是永恒的朝陽産業,既可以不斷創造,也永遠存在未被滿足的需求。
跑步可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是隨著經濟發展和收入增長,我們每個人獲得的一個新的人生選擇。□楊澄宇(經濟學者)
-
北馬“鹹豬手”事件:應有一個幹幹凈凈的馬拉松
跑友們應該更加純粹于跑步本身,不要讓不文明的行為污染了這項運動,而應還馬拉松以幹幹凈凈。2018-09-18 08:49:53
-
馬拉松如何跑出健康節奏
多不意味著精,更不意味著強,對馬拉松賽事正在或者即將遭遇的困境與尷尬,應當引起重視2018-04-18 08:58:15
-
馬拉松扎堆背後的冷思考
拉松也有“春運日”。據不完全統計,4月15日當天,全國至少有40多場包括馬拉松、越野、健身等各類路跑賽事舉行,超過26萬人次站上賽道。2018-04-18 08:51:55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