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座者內心對公共秩序常是不認同的,所以一旦有管理上的空隙,就會激發他們“佔便宜”的欲望。而被發現和指責,又會啟動他們“錯不在我”的心智模式。
如今,霸座已經成為通向網紅人生的一條捷徑。從“霸座男”開始,“霸座女”和“霸座嬸”也相繼粉墨登場。他們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甚至學歷分布也很有代表性。由此可見,霸座的行為並不是某個群體的專屬“技能”,而是散布在各個人群中的一種“集體病症”。
霸座群體的“病症”可以簡稱為“我沒有錯”
山東的在讀博士生孫赫,拙劣地表演了自己“身體無法控制,不能起身”的姿勢,試圖表明自己沒錯;湖南32歲的周女士,則以座位上沒有貼上座位牌和自己也買了票,來表明自己佔座很合理;河北的老太太更是語出驚人,“年輕人嘛,站一會兒沒事”。
美國兩位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塔夫裏斯和艾略特·阿倫森寫過一本書,叫做《錯不在我》。他們分析人們為何不願意承認錯誤時將其歸結為兩點:覺得沒有必要認錯和覺得認錯會顯得很愚蠢。
在這種前提之下,當事人的自我辯護通常可以總結為三個步驟:第一,死不承認,表示自己沒有錯;第二,濫找借口,即使錯了也不能全怪我;第三,將後果最小化,即使是我的錯,對你也沒什麼傷害。
對比塔夫裏斯和阿倫森的分析,可以把三位霸座者對號入座。三個人首先都不承認有錯;其次也會找借口,身體抱恙、腰酸腿疼或座位牌沒貼等;最後不把他人的利益當回事,總覺得自己造成的傷害很小,比如“年輕人站會兒沒事”。
霸座者內心對公共秩序常常是不認同的
那這些霸座者都是沒道德的人嗎?我認為並不能簡單地説“是”。一個人是有很多面的,他們之所以缺乏道德,可能只是他們缺乏某一方面的意識、觀念和訓練。
正如梁啟超先生所指出的,很多中國人注重私德,欠缺公德。的確,一些人沒有統一的正義尺規,只有關係上遠近的考量。這實際上可以總結為個人道德與社會變化之間的脫節。
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也可看作是從小型社會到大型社會的過渡。傳統的熟人社會中,人和人會不斷重逢,這會促使我們變得更有道德。家庭、鄰里,由熟人構成的社會網絡會培育出基本的社會規范、人與人之間的互信。
但到了陌生人社會,諸如火車車廂,陌生人人來人往,彼此間是沒有重逢幾率的。在這個空間裏,每個人都被要求遵守購買車票、按座位就座,保持清潔和安靜等公共秩序。列車員和乘警是這一秩序的維護者。
有所不同的是,霸座者內心對公共秩序常常是不認同的,所以一旦有管理上的空隙,就會激發他們“佔便宜”的欲望。而一旦被發現和指責,又會啟動他們“錯不在我”的心智模式。所以,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拉黑名單、罰款當然是需要,這是一種底線層面的震懾。
學會跟陌生人打交道需要更多訓練
但是,想要霸座者不是因為恐懼懲罰而認同,而是因為道德水準提升而認同公共秩序,拉黑和罰款都是不夠的。從私德到公德,道德的轉型需要時間也需要鍛煉、培訓。最合適的平臺就是小區和小團體。小區論壇、業委會、慈善組織,這些組織介于熟人和陌生人之間,可以作為人們公德培訓的場所和平臺。
學會跟陌生人打交道,學會遵守公共秩序,學會遵循公共禮儀,學會設身處地地思考。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而不僅僅是一種禮儀或道德。
原子化代表了不少人的生活狀態。本質上,很多人依然沒有能夠過上嚴肅的公共生活。如何提升個體參與構建社會秩序的自覺性,可能是我們在譴責、怒罵和指摘霸座者時,更應該思考的問題。□尼德羅(媒體人)
-
又現“霸座女”,處置不能總在下車後
乘坐高鐵霸佔他人座位拒不讓座的“霸座”行為,不只是違反了乘車文明,更有可能違反了相關法律。2018-09-20 08:58:05
-
“座霸”難治,是有法不依還是執法不嚴
只要對此類事件的處置,不再根據是否曝光來定,而是形成一種剛性的規則執行氛圍,就完全不必擔心“座霸”會繼續橫行下去。2018-09-20 08:58:05
-
霸座男成網紅 誰為惡俗博出位提供了市場
管他好事壞事,能出名就行,只要出名就能到輿論的關注甚至因此獲利。這種歪曲的觀念一旦廣泛形成,道德的約束力將會進一步下降,部分人行惡俗之事只會更加肆無忌憚。2018-09-05 08:28:17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