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5日發布的專題報告顯示:近三年校園暴力案件呈逐年下降趨勢:2015年全國各級人民法院一審審結校園暴力案件共計1000余件,2016年和2017年案件量同比分別下降16.51%、13.37%。
近年來,校園欺淩和暴力事件不時見諸報端,是整個社會都在關心的熱點。自2016年以來,教育部聯合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等部委先後下發《關于防治中小學欺淩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加強中小學生欺淩綜合治理方案》,圍繞防治中小學生欺淩和暴力的薄弱環節出臺意見舉措。同時,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也開展了一係列專項督導,推動各級學校落實學生欺淩和暴力防治。近三年校園暴力案件的逐年下降,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上述各項治理工作成效。進一步分析,這一趨勢看似與很多人從早前報道中獲得對校園暴力案件的感受不同,但無疑與媒體報道在受眾心理客觀上形成的“聚焦效應”或“放大效應”有關,由此也提醒社會各界對校園欺淩和暴力事件保持理性態度。
相比之下,筆者倒覺得《報告》的關注重點是數據向人們展示的校園暴力案件階段性特點。統計顯示,2015年至2017年,57.5%的校園暴力案件為故意傷害案件,55.12%因發生口角、小摩擦等瑣事而引發;在這些案例中誘發故意殺人罪的原因,67.44%是瑣事,21.74%是感情問題。更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對校園內教室、宿舍等場所進行詞頻分析,有35.31%的校園暴力案件中出現了“宿舍”一詞,且在這些案件中絕大部分的案發地就是宿舍;另外,教室(19.22%)、廁所(13.13%)、走廊樓道(11.22%)的案件量佔比也都超過了10%。一定程度上説,這些數據結果正是當下校園暴力案件“畫像”。無論是學校、家長還是相關部門,都應該善于從這些數據中找到防治工作的要點,對應落實各自職責,形成有效的防禦機制。
透過司法大數據可以看出,校園暴力防治工作的重點仍在學校的日常安全教育管理,且關鍵是“抓細抓常”。對中小學生來説,諸如口角、小摩擦等日常瑣事雖小,但卻不得不防。一方面,要通過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專題教育,提高學生對欺淩和暴力行為嚴重危害性的認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自覺遵守校規校紀;另一方面,必須落實防治學生欺淩和暴力工作制度,將其納入學校安全工作統籌考慮,健全應急處置預案,建立早期預警、事中處理及事後幹預等機制。通過加強師生聯繫,密切家校溝通,及時掌握學生思想情緒和同學關係狀況,對早期輕微的事件及時介入、有效幹預;對重點學生、重點區域、重點時段加大巡查力度,切實貫徹教育部提出的“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的要求,及時化解誘發校園暴力案件苗頭。
與校園暴力案件整體逐漸下降趨勢相伴隨的,《報告》數據還展現了校園暴力案例的一些新特點。比如聚眾鬥毆罪和尋釁滋事罪在2017年有小幅增長;16至18周歲未成年人在強姦罪和強迫賣淫罪案件中佔比最大,呈作案年輕化趨勢;與京滬等人口密集地區相比,一審審結的校園暴力案件審理法院主要集中在河南、貴州、山東等地。這些新變化的成因是什麼?如何解讀校園暴力案件的地域差異?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各方透過數據結合具體案例去剖析問題根源。只有按圖索驥找到了問題症結,才可能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
概言之,《校園暴力司法大數據專題報告》所列舉的一係列數字本身是冰冷的,但傳達的資訊卻十分豐富。透過這些數據,我們既應該看到多部門自上而下推動校園欺淩和暴力防治的成效,還應該看到這項工作的復雜性和長期性,要善于“讓數據説話”,更好地為校園治理服務。(子 長)
-
校園欺淩限時上報一舉多得
對涉事學校來説,限時上報能得到教育部門在事件調查處置等方面的指導和監督,從而避免事態擴大。2018-07-05 08:38:50
-
防范校園欺淩 學校要拿出實際舉措
防治校園欺淩問題,必須針對深層次問題,扭轉學校的辦學理念,實行學校的現代治理。2018-02-23 08:29:17
-
根治校園欺淩,懲戒關愛需並重
根治校園欺淩仍需進一步找到“病灶”,進一步創新教育理念,懲戒失范行為的同時,關愛那些有錯失的孩子2018-01-18 09:16:40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