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有風險,食用當慎重?近日,以“黑木耳生長過程竟然全程打農藥”為內容的短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中,農民打扮在給木耳打農藥的男子聲稱,種植過程要打好幾種藥,包括除草劑、殺蟲劑和激素。但這很快遭到專業“打臉”:中國食用菌協會作出聲明,指出眾多與常識不符的疑點,並稱該視頻拍攝單位、時間及地點不明,擺拍特徵明顯,具有明顯動機不良和惡意抹黑的意圖。
在地栽模式下對少量雜草“多此一舉”地噴除草劑,冒著導致畸形木耳的風險,“反常識”地在正出耳的菌袋上灑農藥而不是通過暴曬防蟲害,這些嚴重背離黑木耳常規栽培管理技術和田間管理常識的情節,讓黑木耳狂打農藥的視頻可信度極低。
用“竟然”等聳人聽聞式詞語,讓男子裝成農民現身説法,看似“有視頻有真相”……不得不説,“黑木耳狂打農藥”跟此前很多涉及食品安全的謠言如出一轍:長期以來,許多造謠者將食品安全視作“重點開發區域”,散播“西瓜甜是因為打了甜蜜素”“頂花帶刺的黃瓜和彎黃瓜不能吃”“吃小龍蝦會得哈夫病導致‘醬油尿’無法醫治”等。有媒體總結“2017年十大謠言”,其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最多。
從謠言共有特徵看,它們多用煽動性詞語,如“緊急”“震驚”“竟然”;也善于以誇張詞語渲染行為惡劣、後果嚴重,刺激公眾潛在敏感點,包括貼“致癌”“有毒”之類的標簽,或更具象化地點出“全程打農藥”;還有的打著“善意提醒”的旗號騙人,打著科普名義反科學,動輒托“知情者”之口,稱“權威人士透露”“親歷者揭露”……
在短視頻時代,這些涉及食品安全的謠言還出現了很多新特點:呈現方式視覺化,傳播路徑社交化。早些年,有電視臺曾制造“紙餡包子”的假新聞,引發軒然大波。如今,短視頻平臺蔚然興起,內容審核門檻參差不齊,很多人基于流量導向又如法炮制出類似“紙餡包子”式的視頻,像螃蟹注膠、面條燃燒、塑料紫菜、蜜桃噴避孕藥等,都以極具視覺衝擊力的視頻面目出現,比純文字謠言更具蠱惑力。當然,關于食品安全的內幕帖和陰謀論,向來自帶易傳播體質:它迎合了公眾“負面想象偏好”,再加上信息不對稱、認知門檻高,也導致很多人看到“致命”“有毒”等字眼就已如驚弓之鳥。
時下,視頻以其更高信服力和“信息繭房”特徵,既厚植謠言寄生土壤,讓謠言在小圈子裏內銷,還讓辟謠遭遇“逆火效應”反噬——辟謠説法反被視作謠言,造成辟謠效果大打折扣,更容易引發公眾恐慌,也更低成本地重創某些企業或産業。有媒體報道,“蛆橘事件”導致全國柑橘嚴重滯銷,皮革奶粉傳言重創國産乳制品。“黑木耳狂打農藥”也會誤導消費者,進而導致菌農菇農被殃及。
對于這類謠言在短視頻還魂,顯然有必要加以遏制。有學者提出“三zhi法則”:謠言止于“知”,即滿足公眾知情權;謠言止于“制”,即完善治理謠言的法律制度;謠言止于“治”,即實現良好的社會治理。
針對那些制造、傳播涉食品安全謠言者,當秉持露頭即打的原則,該依法處理的絕不姑息;對應的科普辟謠機制也要跟上節奏,不只是借助新媒體渠道和短視頻形式,還應“向算法等技術要辟謠的觸達率”,讓辟謠的聲音精準覆蓋謠言傳播管道和抵達人群,讓科學話語的“説服力+傳播力”對衝謠言的蠱惑力。(作者:佘宗明,係新京報評論員)
-
[及時點]短視頻雖短,監管絕不能“短”
短視頻雖短,監管絕不能“短”。短視頻行業要走上良性發展軌道,對症下藥的整治治理必不可少;同時要防患未然,建立必要的準入機制和監管機制,為短視頻套上“緊箍咒”。2018-07-28 19:38:35
-
短視頻雖短監管不能“短”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成熟,一批短視頻平臺迅速崛起,改變了數億網民的使用習慣。2018-06-26 08:40:16
-
不要在短視頻的浮華中“娛樂至死”
無數人在短視頻的浮華中“娛樂至死”,絕不是我們想看到的局面。2018-05-29 08:49:03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