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率納入政績考核,也能給社會和家庭傳遞信號,引導廣大家長深刻反思,端正家教理念,與政府部門形成合力
8月2日,教育部、衛健委共同起草《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根據意見稿,到2023年,力爭實現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每年降低0.5個百分點以上;將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總體近視率和體質健康狀況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指標(8月2日《新京報》)。
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近視低齡化、重度化日益嚴重,備受社會關注。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近視患者人數多達6億,幾乎佔全國總人口的一半。其中,高中生和大學生的近視率均已超過七成,並逐年增加,青少年近視率高居世界第一。
早在2007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 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提出“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使我國青少年普遍達到國家體質健康的基本要求,營養不良、肥胖和近視的發生率明顯下降”。但如今十多年時間過去了,相關監測顯示,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持續下滑的狀況並未得到根本扭轉,學生的肥胖率、近視率等指標仍在上升。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前的相關意見規定比較籠統,多限于一般性要求和口號,措施不夠具體,內容不夠完善,一些地方政府對于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的態度依然是“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
造成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中小學生課內外負擔過重。盡管素質教育喊了這麼多年,在現行教育評價機制中,學生成績和升學率仍是評價的主要指標,學校體育工作、學生體質健康等並未納入進去。為此,學校往往重視文化課,輕視體育課,一方面大搞題海戰術,布置大量作業,嚴重影響學生的睡眠時間,同時,學校體育課被邊緣化,“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很難保障。此外,許多家長也向孩子施壓,逼迫他們加大學習強度和頻率,假期奔波于各種補習班,很少有時間通過戶外活動放松身心。
其二,電子産品的過度使用。現在,已經很少有老師上課在黑板上寫板書,大都直接使用平板電腦、投影儀等電子産品。這種做法雖然能夠減輕教師負擔,提高教學效率,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負面影響。兒童青少年的視覺神經還沒有發育完善,長時間注視電子螢幕,導致其用眼強度增大,眨眼頻率降低,很容易造成視力減退。放學回到家中本該放松放松,但一些家長沒有時間或是不願陪伴孩子玩耍、遊戲,索性讓孩子看電視、玩手機,使孩子繼續沉迷于各種電子産品。
俗話説:“老大難、老大難,老大重視就不難”。此次徵求意見稿的最突出亮點,就是將兒童青少年近視率納入政府考核指標,對相關部門、學校、衛生機構厘清職責,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水準連續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學校將依法依規予以問責。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成為實實在在的政績,勢必引起各地政府、各級部門的重視,像過去抓GDP一樣抓近視防控,切實改革教學評價機制,改變教學管理方式,為學生參加戶外鍛煉提供有力保障。近視率納入政績考核,也能給社會和家庭傳遞信號,引導廣大家長深刻反思,端正家教理念,與政府部門形成合力。(張淳藝)
要加強考核
其實,近視率納入政府考核只是手段,最終目的是為了降低近視率,逐步提高兒童青少年視力健康的整體水準。但落實這項利國利民的舉措,一定要避免走過場,應嚴格按照指標進行考核,對執行不力和考核未達標的政府部門及相關負責人,必須嚴肅問責才有效果。同時,也要防止一部分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為應付考核,在考核材料和統計數據上做手腳造假,如果不加強監管、不實地核查,就有可能讓其蒙混過關,考核雖然達標了,但當地兒童青少年的視力健康依然沒有改觀。因此,重落實、嚴考核,並公布考核指標和考核結果接受社會監督,才能徹底杜絕一些弄虛作假的行為。安徽 丁家發
-
警惕近視群體低齡化
謹防“人淪為電子産品的奴隸”在今天格外重要,至少,從保護兒童健康成長的角度看,我們必須付諸行動,防止過重的課業負擔透支孩子的視力,防止電子産品加劇孩子的近視,別讓中國成為“眼鏡之國”。2018-07-09 08:14:12
-
蒙眼辨色、腦屏成像?兒童培訓別整這麼“玄”
某些機構為了在教育培訓市場分一杯羹,整出各種名堂並裹上“腦力開發”等泛科學術語包裝,聽著專業實則偽科學。2017-08-11 08:32:03
-
孩子健康需要更多“提燈者”
政府、高校、醫院、社會各方共同發力、形成合力,才能盡快補上兒科醫療資源不足的短板,讓更多兒科醫生成為孩子成長的“提燈者”2018-01-31 09:41:05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