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靠販賣故事和情懷,無法提供合格産品和服務的行銷,終究是違背市場的基本規律。
繼“滯銷大爺”網上悲情推銷農産品的謊言被拆穿之後,互聯網行銷又改走“美女家的産品”路線:春嬌姑娘大學畢業回鄉銷售爺爺做的紫砂壺、生于紫砂壺世家的阿芳正在跟著母親苦學制壺手藝……一件普普通通的商品披上美女親情、勵志故事的外衣之後,消費者相信,既有顏值又有手藝的姑娘,賣的東西應該錯不了。
經常逛微博、玩微信的網友,不僅會碰到“壺美人”,還會碰到“茶美人”“酒美人”,她們在網絡上的名字、頭像,乃至所展示的生活背景都不同,但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面容姣好的婉約女子;都喜歡展示與自己所出售商品有關的工作或生活場景;背後都有一個或溫情、或勵志的故事。在這樣的“人設”下,很多網友對她們頗有好感,如果自己正好需要她們所兜售的商品,即便價格不低,出手下單的概率也很大。
一旦網友收到商品,原本的美好印象則會在瞬間破滅:所謂的紫砂壺不是存在瑕疵,就是假冒偽劣;而名貴茶葉也多是由普通茶葉冒充,售價遠高于市場價格……等網友發覺自己上當,想要維權時,不是微信被拉黑,就是電話打不通;即便有人接聽也是各種推諉敷衍,最後不了了之。
媒體的調查,向我們揭開了網絡上“美女家的産品”真相。這些在網絡上清新可人的“壺美人”“茶美人”,往往具有多重身份,她們可能只是商家花錢聘用的模特,真正在背後賣貨的則可能是一個摳腳大漢。而她們在網絡上精心展示的圖景,所講述的溫情或勵志故事,也不過是一種策劃文案。
單靠販賣故事和情懷,無法提供合格産品和服務的行銷,終究是違背市場的基本規律。在正常的市場規律下,商家在乎形象、信譽,期待獲得消費者和市場的認同。但是這種會講故事,會談情懷,卻唯獨不會做産品和服務的商家,從來不在乎形象和信譽,他們做的一錘子買賣,從來不指望有回頭客。
對此,需要消費者不盲目聽信故事情懷,就像不要被“壺美人”們清秀的面容所迷惑,保持必要的消費理性。其次需要網絡平臺和政府職能部門依照相關法律加強對虛假行銷的監管和整頓,多方聯手,形成合力,才能讓“壺美人”失去銷售市場。(苑廣闊 職員)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