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益成社會新風尚 網上獻愛心如何更放心?
新聞:從2016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施行,到2017年9月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臺“慈善中國”上線,互聯網慈善正逐漸走入專業規范的軌道。“人人公益、隨手公益、指尖公益”既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日漸成為社會文明的一種新風尚。根據民政部統計,《慈善法》施行一年多來,已有超過10億人次通過網絡進行捐贈。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民政部指定的12家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全年總籌款額超過25.9億元,其中籌款過億元的3家分別為騰訊公益(16.25億元)、螞蟻金服(4.87億元)和淘寶公益(2.98億元)。(新聞來源:人民日報)
點評:互聯網給公益打開“另一扇窗”,與此同時,出現的問題也著實不少,比如詐捐、騙捐等。要杜絕此類問題的出現,並確保每一份炙熱愛心的捐贈都能物盡其用,需要相關各方用心經營,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加強信息發布審核,打造互動性更強、透明度更高的流程,讓公眾看到更多的“明白賬”“放心賬”。
如何逆襲求職“隱形價目表”?你撞運氣我拼底氣
新聞:在求職論壇“過來人”經驗帖裏,在口口相傳的“招聘內幕”中,許多學生篤信,求職是有一整套“隱形價目表”的,越是炙手可熱的好單位,越有與之價值對應的硬性配置:本地生源、碩士畢業、男生優先;國內Top 2高校無論本碩都優先;海外留學背景加分;專業與單位對口且在全國排名Top 10加分;綜合大學強于語言類院校、師范類院校……(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
點評:“隱形價目表”真的存在麼?可能是!但它必然成為求職路上的障礙嗎?可以不!諸多硬性配置可能會成為用人單位選人的快捷通道,卻不是唯一途徑。對于廣大在校學生來説,求學期間盡早明確自我定位、確立職業方向,並有針對性地學習、實習,才是最佳路徑。
無現金支付致盜用頻發 何以讓消費者愛恨交織?
新聞:如今,二維碼支付在餐飲門店、超市、便利店等線下小額支付場景得到廣泛應用。然而,在條碼生成機制和傳輸過程中仍存在風險隱患。一位網絡安全從業人員稱,近年來涉及二維碼的案件很多,其中包括非法獲取公民信息、詐騙、盜刷等。(新聞來源:法制日報)
點評: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讓“無現金社會”從概念一步步變為現實,並越來越被人們接受。但同時,信息安全是“無現金社會”面臨的重大考驗。這既要求相關部門建立健全安全監控和預警機制,更要求網絡技術層面築牢防護墻,提供安全支付環境,切實打消消費者的顧慮。
延伸閱讀:
-
[及時點]“失信懲戒”,你準備好了嗎?
打造信用社會,要用“失信懲戒”讓更多人切身感受到信用的力量,營造全社會崇尚守信的良好風氣。2018-06-05 13:19:46
-
[及時點]誰來為教材與磁帶、復讀機“松綁”?
“教材綁售磁帶”對環境構成潛在威脅,亟待為教材與磁帶、復讀機“松綁”,為教材“減塑”。2018-05-31 14:23:52
-
[及時點]禁止環保“一刀切”,好!
環境治理保護工作是一項久久為功的事業,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2018-05-30 16:49:27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