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很多人看過一篇“萬字長文”。80後北大高材生王猛,曾是四川某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還是美國排名前50大學的研究生,卻從十多年前開始不再回家過年,6年前與父母決裂。近日,他寫下萬字長文,控訴父母在他成長過程中對他充滿“控制”的愛。“萬字長文”引發網友大討論,很多人在關注“過度關愛”。
王猛在學業上取得的成績,滿足了很多家長的幻想。可讀完了“萬字長文”,不能不一聲長嘆。從文章中可以看到,王猛是矛盾的,也是痛苦的。如此也就能理解,為什麼有人認為王猛的父母確實過分,也有不少人認為王猛是一個長不大的“巨嬰”,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全然不顧父母的感受。
説到“巨嬰”,很多人腦海裏都會浮現出一個形象。按照有些心理學研究者的説法,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有超過6個月。果若為真,誠然王猛有著一定的心理問題,甚至他自己“準備再到北大讀個心理學方面的博士,以解決自己長期壓抑之下的心理問題”,但在指責王猛時,真能做到理直氣壯、于心無愧嗎?認真看一下“萬字長文”,恐怕不完全是別人的故事。
可能與很多人不同,仔細看完“萬字長文”,我對王猛甚至有一種同情。王猛的一些感受,我也有過,我也曾經認為父母不理解我,特別是認為父親只有要求沒有關心。固然沒有像王猛這樣極端,但我也很少與父親交流,遑論心靈溝通。“子欲養而親不待”。在父親離世之後,我經常反思我們的父子關係,越來越認識到,如果説父親不理解我,我又理解了父親多少;父親沒有走進我的心靈,我又何嘗主動走進過父親的心靈。
魯迅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文中提出的問題,直至今天依然存在。而且,我們很多人不僅是不會做父親,我們也不會做子女。在文學描述裏,我們常常被親情打動,可是一旦涉及到具體生活,出現在面前的,有時卻有著各種各樣的結。是的,在“可憐天下父母心”裏隱藏著各種問題,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注重子女的感受,有時提出了過分的要求,有時提要求的方式也有很大問題。
以事後的眼光,跳出山外來看,這可能都不是很大的問題。可在很多時候,人就陷入了那個魔咒,就把雞毛蒜皮當成了頭等大事。這也提醒父母,要更多關心孩子“成長的煩惱”。王猛的父母已經承認教育方式不妥,這樣的反思依然膚淺,更進一步,父母有沒有關心孩子的心靈成長,是不是了解孩子的內心需要?如果只是把孩子當成“工具”或者“道具”,碰到的很有可能是“鋸齒”。
對于子女來説,必須認識到,親情固然是可能存在“結”的,但不存在解不開的“結”。解開這個結,不是哪一個人的事情,而應該是哪一個先認識到了,就由哪一個先去化解。譬如現在,王猛已經認識到了“結”的存在,應該做的不是逃避,更不是“結”上加冰,而是應該努力化解。如果失去了愛情,世界也就失去了顏色;如果失去了親情,世界也就失去了溫暖。沒有一個親情的結不可以解開,關鍵就看想不想化解,能不能溫柔地化解。
可以講,很多人有過寫“萬字長文”的衝動。王猛寫下“萬字長文”,何嘗沒有對父母之情、家庭之愛的希冀?也正是因為如此,固然對“萬字長文”有遺憾,但還是不想用上過于偏激的詞。“萬字長文”隱約著迷茫的親情。其實,很多父母與孩子之間都存在“親情的結”,有的自動化解,有的被時間化解。有的“親情的結”,需要主動化解。(東原)
-
留美北大生與父母決裂 誰造就了“殘廢的皇族”
身為父母,不能罔顧孩子的差異,以某種一廂情願的期望來塑造子女。2018-01-30 08:42:00
-
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的愛成了孩子的負擔
古語講“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強調的都是打打打,鼓吹採取暴力手段教育孩子。那實際上是封建家長制的舊套路,沿襲到今天斷然不合適。2017-12-12 08:43:21
-
別在“通訊錄”裏陪父母
是回家陪父母,還是在“通訊錄”裏陪父母,這是擺在每個子女面前的選擇題。2017-09-30 08:20:47

-
超級血月逢藍月:盤點那些不容錯過的天文奇景
2018-01-30 09:41:25
-
迪士尼被指收取天價“插隊費”,合理嗎?
2018-01-30 09:41:25
-
透視“佛係”日本:低欲望令其陷入危機
2018-01-30 09:13:02
-
從《悟空傳》到《花千骨》,文學閱讀將走向何方?
2018-01-30 09:13:02
-
2017年這十大“科學”流言不能信
2018-01-30 09: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