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2017級人文科學實驗班的學生們迎來《中國古代文學》課的期末考試,在看到下發的“試卷”的那一刻,學生們卻發生了騷動——敢情這寫得滿滿的一張紙不是試卷,只是出卷説明,另一張白紙才是真正的試卷,至于題目麼,請現場自己出。
在不少公眾印象中,大學裏的學習(尤其是文科),平時記筆記、考前抱佛腳是常態,甚至不時傳出學生強烈要求老師“劃重點”之類的呼聲。而不少老師也抱著不為難學生的“和諧”心態,有意無意“放水”。
原來高考錄取率較低時,因為生源素質較好,很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強,“嚴進寬出”尚無大礙。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化的今日,“寬進寬出”則必然導致高等教育品質的下滑,尤其在師資和生源都相對欠缺的一般高校,這個問題更為嚴重,甚至不少學生純粹就是在“混日子”。大學生本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如此人才的浪費,實乃高等教育之大殤!
有效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質,當然是一項社會係統工程,需要多管齊下,而用好考試這根“指揮棒”,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導向意義。值得慶幸的是,不少高校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並積極付諸行動,近年來不時傳出的“神題”,便是典型例證。
去年期末,曲阜師大傳媒學院基礎寫作考試描寫監考教師的“神題”,也一度引發熱議。有同學表示,“監考老師都嚇壞了,一屋子考生都盯著他看。”出題者如是説:“其實這道題並沒有多深刻,我就想考察學生的觀察和感受能力,現場描述表達能力……大學授課應該是輕松、開放、自由的,不要總是按照既定的套路寫作,技巧是次要的,我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內心感受的能力。”
相比之下,武漢大學讓學生“自己出題考自己”,也毫不遜色。滿滿一張紙的出卷説明,框定了題型並列出示例題,答題或許可以憑借印象東拼西湊蒙混過關,自己命題那根本來不得半點含糊。命過題的人都知道,命制一份高品質的試題,需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是對命題者綜合素質的嚴峻挑戰。“用這種方式考試,既給了學生自由度,又考驗了學生的基本功。如果學得不扎實,可能題目都很難按照我給的難度出出來。”命題老師表示,特別歡迎學生就某個問題提出自己的思考,對出題艱深和有獨立思考的學生,分數會酌情多給。
考諸歷史,也有一些學者採用獨特的考試評價方式。民國大師顧頡剛先生喜歡開卷考試,試題寬泛,給學生空間以獨立思考,但評分時規定:“抄我觀點者,替人家背書者,低分(似我者死);自有觀點者,或駁我觀點能自圓其説者,高分(學我者活)。” 更絕的是蒙文通教授——每次考試,蒙教授不是出題考學生,而是讓學生出題考他。實際上這是考學生的學問深淺,只有學明白了,才能問出有水準的問題。而且蒙教授的考場,設在茶館裏,一旦學生出了有水準的考題,教授大喜,就請考生喝茶……
考試不僅是檢測學習成效的利器,更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指揮棒”。從更深層次審視,上述種種“奇葩”考試,絕不僅僅只是形式創新,更觸及學業評價這一根本性問題。通過試題和考查方式“創新”,讓學生完全無法“刻意”準備,真正檢測出學生的素養和才智,這種開放型的題目和考試,是對標準單一刻板的考試評價制度的突破與嘗試,有著積極的導向意義和育人價值,值得點讚。教育應當以人為本,如何讓基本規范和自由發揮有機融合,建設符合時代特色的現代考評制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育的成敗。
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自己出題考自己”之類的“奇葩”考試,能否成為掀起評價革命的蝴蝶翅膀,讓我們拭目以待。(胡欣紅)
-
大學教材,出錢就能當“主編”?
職稱評審標準偏差和逐利衝動,帶來大學教材的“虛假繁榮”和“學術通脹”。2017-12-11 08:35:47
-
大學考核的重點不是要不要“劃重點”
提高本科教育品質,必須強調過程管理、過程評價,保障每一門課的品質,最終做到人才培養的“嚴出”。2017-12-01 09:42:08
-
大學圖書館對外開放大有可為
公共圖書館本來就是圖書、知識等無形資源社會共用的一種形式,將封閉于高校和科研機構內的單位圖書館向社會公眾開放,是對圖書知識共用的延續、拓展和深化。2017-11-04 08:44:38

-
徵集丨2018“我向總理説句話”網民建言
2018-01-14 10:53:24
-
林毅夫:2023年中國可成高收入國家
2018-01-16 08:55:36
-
【攝影徵集】謝謝你溫暖我丨向低溫下的勞動者致敬!
2018-01-15 18:34:09
-
周其仁:優秀企業家如何把潛在用戶變成客戶?
2018-01-16 08:55:36
-
互動話題丨聊聊火車票的那些事兒
2018-01-15 19: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