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退休鄉村女教師,以高息名義向他人非法集資後再轉借他人或擔保公司。出于私人關係的信任及高額利息的誘惑,70余名被害人把700余萬元交給了她。但放出去的貸款未能及時收回,導致資金鏈出現斷裂,東窗事發。(12月22日新華網)
按説,退休教師工資也不少,足可以安然享受幸福晚年。即使想幹點事業,也可以幹點發揮余熱,造福社會的公益活動,落個夕陽無限紅,多好!但是,這位退休女教師卻走上了非法吸儲的畸形路,給他人造成了損失,讓自己的顏面也丟盡了。
2012年底,張靜梅從工作了三十多年的教師崗位上退休。一次去往鶴壁新區的途中,她看到某投資擔保公司在做宣傳活動,張靜梅了解到把錢存入到該投資擔保公司能獲得遠遠高于銀行的利息收入。為了打發清閒時光,也為了頗高的利息收入,張靜梅和該投資擔保公司簽下合同,做了該公司的業務代辦員。打發休閒時光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被高利息給誘惑了,也就是説,內心那種貪婪本性爆發了,而且一爆發,就不可收拾,學生親友都成了她的工作對象。
人生就是如此,一旦與貪婪牽手,往往不掉進陷阱不罷手,騙子也正是抓住了這樣的心理。退休教師非法吸儲案件提醒退休老師崗位退休,但是師德不能退休,退休了就容易被誘惑;提醒我們每個公民,面對誘惑要慎重,時刻提醒自己莫貪婪,貪婪必被捉。
當然,這個案件也暴露了我國偏遠農村地區群眾金融知識的匱乏。這個案件是用農信社在各村已清理的“代辦員”以信用合作聯社的名義在農村吸儲,更偽造甚至直接私用銀行存款單據,交給不明真相的群眾,令人真假難辨。如果我們的金融知識普及到農村了,農民知道沒有這樣的代辦員了,自然不會上當受騙。
這些年,鄉村非法集資案不時爆發,雖然數額不大、但由于農民收入相對較低,非法集資造成的返貧危害更為嚴重,這是農村實現精準脫貧的絆腳石,也是鄉村振興的攔路虎,我們必須從這起非法集資案中汲取教訓,公民要遠離貪婪,金融機構要加強自身監管、知識普及,別讓騙子得逞,別讓貪婪者有馳騁的機會與平臺。(華東傑)
-
打擊互聯網非法集資需係統性監管
在無風險市場利率持續下行、實體經濟持續不景氣之下,未來各種巧立明目、頻換馬甲的非法集資亂象不僅不會停止,而且還將對廣大投資者充滿巨大的誘惑。2016-04-28 08:31:10
-
評論:剷除非法集資“毒瘤”需標本兼治
隨著全國非法集資新發案件、涉案金額達到歷年最高峰,根治這個長期存在于經濟金融領域的“毒瘤”已是迫在眉睫。2016-04-27 20:59:08
-
陷阱是怎麼挖的?——非法集資手法透視
新華社記者 王凱蕾、朱翃、朱國亮 一段時間以來,“理財平臺”接連曝出問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16-04-27 20:30:51

-
徵集丨2018"我向總理説句話"網民建言
2017-12-15 09:39:47
-
中國的2017年!"強國利器"挺起"中國脊梁"
2017-12-22 10:09:22
-
2017年度十大流行語出爐!意不意外?
2017-12-22 10:09:22
-
積分換火車票,這個"便宜"好佔嗎?
2017-12-22 08:55:18
-
罕見曝光!中國海軍有一支神秘部隊
2017-12-22 1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