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飛
改革是當代中國的鮮明特徵,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一場關乎13億多人全面發展、走向共同富裕的全面深化改革拉開大幕。經過全面深化改革,不少議論多年、阻力較大、多年都啃不動的改革硬骨頭被啃下,人民的獲得感顯著增強。
事實證明,改革既給億萬人民帶來對未來的最好預期,也讓藍圖不斷化為現實。
比如,過去,因為資金保障不足,醫療保障體係的托底功能發揮受限,部分困難群眾遭遇大病時無錢醫治。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看準了長期以來醫療保障體係存在的“短板”,旨在充分挖掘大病保險的潛力,從根本上解決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難題。
比如,過去辦理身份證要回老家,費時又費力。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建立居民身份證異地受理挂失申報和丟失招領制度的意見》,並提出于2017年7月1日全面實施。如今身份證異地辦理全面實施,並推出便民服務,身份證不僅可以寄到家,就連照片都可以自己在專門的攝影機器上拍了。身份證異地辦理省心又省錢,人們嘗到了改革的甜頭。
比如,隨遷子女不能在異地參加高考的政策,曾讓不少外省進城務工人員頗感頭疼。近年來,“異地高考”政策得到了全面推開,它打破了戶籍限制,釋放出黨和政府在更深層次上推進教育公平的信號。雖然異地高考方案有待進一步細化完善,但至少讓更多農民工有了盼頭。
還有持續深化公立醫院改革,修訂《食品安全法》,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總之,改革的深入推進以及所取得的成效,都是建立在人民群眾的切實感受上的。
當然,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援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成功。近4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取得偉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一開始就使改革事業深深扎根于民眾之中,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
因此,要將改革進一步推向前進,就必須讓全黨全社會都理解改革、支援改革、參與改革,客觀公正看待改革中遇到的問題,同向發力、齊心協力、形成合力,唱響改革發展的主旋律,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正能量。
相關評論:
-
讓改革為第二個“金色十年”注入更強勁動力
3日舉行的金磚國家工商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講中回顧了中國改革歷程,釋放了繼續深化改革的堅定決心,引發廣泛關注和熱議。無論對中國自身、金磚國家發展,還是金磚合作,改革都是不二選擇,將為第二個“金色十年”注入更強勁動力。2017-09-04 22:59:36
-
從糧食供給側釋放改革紅利
農民的種糧風險下來了,效率上去了,水準提高了,糧食生産才有可能實現數量和品質雙提升。2017-08-11 08:19:11
-
英語四六級考試仍應再改革
四六級考試評價制度不可能既想享受教學考試帶來的地位壟斷性和生源保障性等好處,又想享受社會考試帶來的認可度。除非改變四六級考試的考試性質,否則要想擁有既能滿足社會需要又具有高認可度的中國英語測評體係,就只能借助他者來實現。2017-08-11 08:19:11

-
“工匠精神”敵不過泛濫的假貨?國務院參事有辦法
2017-09-25 09:01:09
-
毀掉我們的不是"毀滅體",而是守舊姿態
2017-09-25 09:01:09
-
剪壞病患衣物遭索賠,醫生冤不冤?
2017-09-25 11:42:59
-
保護個人資訊,都有哪些措施?
2017-09-25 15:04:02
-
你“家”班了嗎?“家”班算加班嗎?
2017-09-25 1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