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助殘日剛過,幾則跟殘疾人有關的消息就熨帖人心:上海28歲視障女孩陳思穎以往付款時總得費勁地辨識鈔票,但現在,包括她在內的視障者們用手機和耳朵就能結賬了;麗江市“和一家無聲餐廳”21名員工中14名是聾啞人,其點菜方式很特別,用iPad借助手語或文字,餐廳開業至今近兩年,沒收到過顧客投訴。
善無專利。最近有媒體報道説,兩名90後研究生歷時兩年,為失語者群體發明出能直接將手語轉化成語音的翻譯臂環,應用後,可實現失語者與普通人的流利對話。二人稱,團隊從沒想過賺錢,只想幫失語者朋友解決溝通障礙。
所謂善者,發于心肇于行。耐人尋味的,是寓于翻譯臂環等技術中的為善方式:用技術增進殘疾人福祉,改善他們生活、就業等方面的境遇。就跟“科技扶貧”那樣,“技術助殘”顯然也是對幫扶殘疾人方面的公益模式的拓寬。
哈耶克説:商業是最大的公益。此處的“商業”二字如今也常被人置換成“科技”。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及新材料技術等領域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正進入下半場,新一輪技術革命蓄勢待發。新技術確實極大地形塑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它對公眾生活便利度的提升,也契合“公益”的本質訴求。
但新技術發展,會否帶來跟社會貧富強弱差序對應的“信息鴻溝”?會不會讓很多弱勢群體成為技術紅利輻射面之外的被遺漏人群?得看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顧問Dennisi就曾指出,信息鴻溝在演化為創造財富能力的差距。《未來簡史》作者赫拉利也分析道:當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發展的日益成熟,人類將面臨著從進化到智人以來最大的一次改變,機器將取代人承擔更多的工作,絕大部分人將淪為“無價值的群體”,人類差距也將報復性地再次擴大。
這無疑是種警醒:科技發展,很可能拉大貧與富、強與弱之間的差距,而作為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的殘疾人,興許也會因無法搭上“互聯網+”等技術革新便車,其境遇更趨弱勢化、邊緣化。
來自中國無障礙研究會的數據顯示,中國目前視障群體有1300多萬人,有將近五分之一的視障者認為“如今的互聯網産品很難用”。當新技術將他們排除在“紅利分享者”之外時,他們的“弱者”烙印,會因跟普通人在技術惠澤層面的溝壑而不斷加深。
在此背景下,讓新技術開發也遵循無障礙原則,乃至專門為殘疾人生活便捷化提供技術基礎,也是善莫大焉的公益踐行。這既能為科技進步加載“人文芯片”,也有助于讓殘疾人群體坐上“技術紅利共享”的班車,消除他們因技術使用差距而衍生的心理鴻溝。
“科技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公益”,這裏的“公益”不能只是“意譯”,還應有“直譯”——那就是直接地去扶弱濟貧。因而也期許,全社會都能在增益殘疾人生活上下更多工夫,包括那些科技企業,在研發“黑科技”的同時也多給殘疾人預留便利,體現出自身的“技術倫理擔當”。(佘宗明)
-
新華網評:對殘疾人要關愛更要尊重
關愛殘疾人,但關愛不是憐憫,也不是施舍,讓殘疾人從事自己能勝任的合適工作,像對待正常人一樣對待他們,才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2017-05-20 12:58:42

-
高考選專業,應該“向錢看”還是“興趣至上”?
2017-06-01 13:24:44
-
聚焦網絡實名制:信息會泄露? 言論自由受限嗎?
2017-06-01 13:24:44
-
降級幹部去哪兒,不應成為秘密
2017-06-01 13:24:44
-
“打車難”回潮,網約車該如何管理
2017-06-01 13:24:44
-
多地公布2016年平均工資 釋疑“你為啥總拖後腿”
2017-06-01 13: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