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兗州區:共富工坊打通村民致富路-新華網
2024 07/30 14:12:16
來源:新華網

濟寧市兗州區:共富工坊打通村民致富路

字體:

  眼下,雨水充盈,空氣濕潤,濟寧市兗州區35萬畝玉米吸足了水分,正在旺盛生長,農民們暫時從農忙中脫身,得以歇息。新驛鎮新二村村民王鳳琴卻沒有閒着,她吃過午飯後就匆匆趕去距家兩公里的玩具廠上班去了,據王鳳琴説,她所在的工廠是“按件”發工資的,上班時間比較靈活,“多幹多掙,在家裏閒着也是閒着,一早一晚也不耽誤接送孩子。”

  玩具加工廠位於新驛鎮“驛路先鋒”輕工業園裏,園區內玩具加工廠的生産線忙碌而有序,生産的玩具遠銷韓國,不僅為當地村民提供了120個就業崗位,更讓村民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每月三四千元的穩定收入,讓他們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去年,新驛鎮集合了35個村的省、市、區三級“第一書記”幫扶資金,在空閒院落、廢舊坑塘上建設了這片佔地25畝的“驛路先鋒”輕工業園,35個村年底能獲得40萬元分紅。

  “這樣的‘宜居宜業’項目投資不大,但憑一兩個村的實力還真搞不起來,如果集中眾多村的力量就能做個像樣的項目,村民有活幹、村集體分紅有收入,這樣的鄉村振興才有生機和活力。”直接在該項目上受益的新一村黨支部書記王新峰感觸頗深。

  為破解部分村集體經濟發展質量不高,經營性收入佔比偏低的問題,近年來,兗州區通過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深化‘國企聯片 民企聯村’助力鄉村振興行動,建設共富工坊,來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在小孟鎮梅營村蘑菇棚門口,一筐筐碩大飽滿的蘑菇正被裝好車,即將運往城區的商超裏。與傳統觀念裏的大棚不同,梅營村的蘑菇棚是在充分尊重村民意願、保障群眾利益的前提下,利用8處集中連片閒置宅基地改造成的,佔地1680平方米,日常種植可放置10萬多個菌包,生長旺季每天銷售收入達幾千元。

  “我每天在這裡摘蘑菇,一天80塊錢,離家近,能照顧老人和孩子,很方便。”村民仇立鳳説。利用閒置宅基地建蘑菇棚既解決了農村住宅空心化的問題,又為村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在蘑菇棚建設之初,如何暢通銷路一直是困擾大家的問題。海子管區書記劉長青説:“以前大家都不敢種蘑菇,食用菌的培育技術和收購都是難題,風險太大莊稼人虧不起。”

  “我們在區委組織部的指導幫助下成立了兗州區食用菌産業鏈黨委,將黨組織建在産業鏈上,幫助我們跟城區裏的商超談合作,實現蘑菇統一銷售。帶動專業合作社等主體發揮聯農帶農作用,老百姓切實感受到了産業發展帶來的紅利。”海子管區書記劉長青説。

  産業鏈黨委成立後,困擾大家頭疼的都有了着落,鎮上、村裏種植蘑菇的人越來越多了,銷售路子也越來越寬了。除了梅營村外,小孟鎮的王海村、郭戶村、蘇戶村等都有利用閒置資源建起的蘑菇大棚。

  為了讓食用菌産業實現企業化運營、規範化管理,今年初,由小孟鎮政府主導成立了兗州區築夢城鄉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培育了全省首家食用菌産業技術體系平菇高效栽培示範基地,聘請農業專家全流程、全鏈條、全方位指導。從“先行先試”盤活閒置宅基地發展“庭院經濟”到成立全區首家農作物産業鏈黨委,小孟鎮在壯大特色産業、盤活閒置資源、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等方面大展身手,帶領村民走向了致富路。

  目前,兗州區已成立“築孟姜來 共富工坊”“花開興隆 共富工坊”等12家共富工坊,帶動村民“家門口”就業1700餘人。截至2024年6月底,兗州區村均集體經濟收入近32.74萬元,經營性收入佔比接近74%。(郝瀟)

【糾錯】 【責任編輯:郭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