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砌的墻體,封土每隔1米便用穿木隔開,由下至上依次排開……走進青海省海西州民族博物館,細緻復刻的血渭一號大墓,讓人身臨其境。

5月19日是中國旅游日,海西州民族博物館通過還原熱水墓群部分墓葬、展陳出土文物,向游客展示千年前的絲路盛景。
海西州民族博物館講解員李雪睿介紹,熱水墓群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熱水鄉境內,因特殊墓葬形制及珍貴出土文物而著稱。除血渭一號大墓外,這片區域還分佈着2018血渭一號墓、“羊圈墓”等重要墓葬。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熱水聯合考古隊隊長韓建華&&,血渭一號大墓墓室外邊有3層&基,從底部到封土頂上,測量總高度是12米。3層&基是3米,封土是從最上層&基起算,剛好9米。整個高9米的封土中,每1米就有一層平鋪的穿木。
帶有多元文化符號的文物,是熱水墓群的重要價值。據介紹,血渭一號大墓曾出土350余件絲綢殘片,其織造工藝和紋樣具有多源性。
2018血渭一號墓共出土金銀器、銅器、鐵器、漆木器、皮革、玉石器、玻璃器及紡織品等各類文物1000余件。頭戴冠飾的武士張弓拉弦、策馬奔騰,兩根粗辮子在腦後……這是出土於此墓中的騎射形金飾片。專家分析,其中的聯珠紋飾是從波斯薩珊王朝的裝飾形式中吸收過來的唐代流行花式。

海西州民族博物館內的恒溫展櫃中,還陳列着一頂珍珠冕旒龍鳳獅紋嵌寶石王冠。冠體上翼龍昂首、立鳳振翅、雙獅威嚴,珍珠冕旒如星垂落,十分精美。
這件王冠出土於海西州烏蘭縣泉溝一號墓,距熱水墓群160余公里。有學者認為,這件王冠前的冕旒或許受到中原影響,配套的鋬指金盃則融合了中亞藝術風格,王冠上鑲嵌有綠松石、青金石、玻璃、石榴石和珍珠等,是絲綢之路青海道商貿往來的實證。
絲織品、金銀器、棺板畫……一件件展陳的精美文物,以實證形態記錄着千年前不同文明交流的細節。這是文明的記憶,這是歷史的迴響。(記者汪偉、白瑪央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