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3日電 題:閱讀是每個人的“終身大事”
新華網記者李欣 王坤朔 錢芳
4月23日,是第30個世界讀書日。今年世界讀書日的主題是“閱讀:通往未來的橋梁”,倡導通過閱讀開闊視野、傳遞智慧,為構建更美好的明天提供精神動力。
在人工智能興起的當下,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哪些變化?在時代變遷中,讀者的閱讀興趣何在?我們該如何通過閱讀這座橋梁,走向未來?
讀者在中國國家圖書館閱讀。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從手不釋卷到數字視聽
清晨的上海地鐵,找一個位置站定,打開包裏大約2斤重的“大部頭”沉浸到文字中,這是在上海從事品牌工作的一村每天通勤路上的“固定動作”。
千里之外的北京,去年剛大學畢業的小吳,也會在上下班的地鐵上捧着紙質書。“看紙質書的感覺更有儀式感,也更專注。”小吳説,“我習慣拿筆隨手記錄,紙質書對我來説更方便。”
當前,紙質圖書仍是出版主流,並在人們的閱讀生活佔據一席之地。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江蘇居民綜合閱讀率達90.3%,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增至5.5本;《廣州市“圖書館之城”建設年度報告2024》顯示,2024年讀者人均閱讀紙質圖書23.98本。
隨着數字化浪潮涌動,手機閱讀、聽書、視頻講書等形式,日益融入生活,成為公眾習慣的閱讀新方式。
電子書在年輕群體中更為普遍。以閱文&&為例,2024年,年齡在30歲以下的讀者在新增用戶中佔比近4成,全年人均在讀作品數從28部提升至31部。
“便攜、高效。”在北師大藝術學研究生小林看來,這是電子書最突出的兩個優點,她可以在看書的時候隨手截圖存檔,查找內容時也比紙質書更方便。此外,電子書的社交屬性也很吸引她。她説:“在一些讀書類App上,能看到朋友們正在讀的書和筆記。”
程序員羨轍的經歷,則更有數字時代的特色。因為喜愛閱讀,但苦於&&眾多、筆記散落,她用近兩年時間開發了一款可跨&&整合筆記的讀書APP“眾山小”。驚喜的是,這款APP不僅是閱讀助手,也讓她看到了用戶閱讀量的增長,2020年,人均讀完的圖書數量和閱讀時長是5本、20小時,2022到2024年,這組數據達到了10本左右、40-50小時,“在這個短視頻爭奪用戶時間的時代,閱讀時長的提升非常可貴。”羨轍説。
羨轍在家中展示她開發的App。受訪者供圖
數字閱讀並非獨屬年輕人的專利。在媒體工作了二十餘年的方先生,曾多年從事外文報道工作,閱讀英文原版電子書已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讀原版書有種‘原汁原味’的感覺,‘翻譯是遺憾的藝術’,還是想直觀地了解作者本來的意思。”
除便攜外,方先生説:“像《耶路撒冷三千年》這類‘大部頭’,紙質書看起來‘有壓力’,電子書看不到具體厚度,反而利用碎片化時間看完了。”
“各種形式的書都會看。”國際關係學院青年教師張瀟爽的讀書習慣,是當今多元閱讀方式的一個縮影。“日常工作用到的書比較多,因此會大量閱讀更便攜的電子書,但經常用到的書會習慣看紙質的。平時也會聽書,以休閒娛樂為主。”她説。
中國國家圖書館一角。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面對閱讀方式的變化,圖書館、出版社、書店等也在積極擁抱新技術,探索數字內容創新。比如,國家圖書館為讀者提供了十萬冊近年出版的電子書閱讀服務,並打造了“M·地鐵圖書館”等數字閱讀品牌。
近年來,人民文學出版社數字業務收入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目前擁有可運營數字資源2000多種,有聲資源300多種。在總編輯吳良柱看來,“紙質書和電子書之間是互補關係,互相促進。”
從時代熱點到經典回歸
“碎片化閱讀確實影響了讀書習慣,近年來中短篇小説集、散文集漸成熱銷態勢。”吳良柱説,“但只要是優質的作品,不論是長篇巨制還是名家短篇,都是正向的。像莫言新作《晚熟的人》、阿來的《去有風的曠野》、遲子建的《好時光悄悄溜走》都是非常優質的短篇集。”
閱讀書單也是探尋時代脈動的體現。在加速演進的世界變局中,國際政治、經濟、科技等無疑是從學界到民間都關注的話題。
在方先生的電子閱讀器中,基辛格的《論中國》是他最近正在閱讀的書目。最近,他還特意找來《美國官僚政治:政府機構的行為及其動因》這本書。中信出版社編輯介紹,3月出版的新書《論美國》近期也廣受關注。
4月21日,記者來到位於西單的北京圖書大廈。在“新書推薦”書架上,不少讀者在閱讀《中國經濟2025》《經濟新動能》《大出海》《錨定中國》以及人工智能應用方面的新書。
“老一輩革命家精神圖譜”“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名家名作經典傳承”等專櫃也都在顯眼位置,吸引讀者駐足閱覽。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最近一段時間,來尋找新質生産力、低空經濟、人工智能方面圖書的讀者比較多。
中信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的《奧本海默傳》,隨着電影《奧本海默》熱映,到今年恰逢抗戰勝利80周年,一直保持着較高的話題度,銷量穩定。在編輯姜楠眼中,這位“原子彈之父”的故事不僅見證了過去,也關乎現在,還提醒着未來。
此外,隨着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游戲《黑神話:悟空》火爆,《哪吒三界往事》《黑神話悟空:遇見山西》書籍等也在電商排行榜前列。
與快節奏閱讀相對的是,在數字&&上正掀起經典閱讀熱潮。2024年,閱文&&上,《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名著位列年增速最快的前十大出版書,反映出當代年輕人對於傳統文化與自我成長的閱讀需求。
無獨有偶,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銷售和閱讀數據顯示,近一年來嚴肅文學與經典作品在強勢回歸,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梁曉聲的《人世間》等,長期佔據京東、噹噹等電商&&銷售榜單前列。“青年群體正通過經典尋求精神共鳴與價值觀構建。”總編輯吳良柱説。
今年3月的北京圖書市集上,南京大學出版社“守望者”“折射集”等經典叢書品牌熱度不減。該社媒體宣傳部副主任戚宛珺認為,“讀者渴望從中尋求觀察世界、理解社會的新視角與新方法。在閱讀中不僅收穫知識,更期望獲得對生活的深刻洞察與啟示”。
當下的中國故事不僅是全民閱讀,更是全球閱讀。
截至2024年底,閱文集團向海外推出了6800部中國網文翻譯作品,覆蓋200多個國家與地區,起點國際訪問用戶累計近3億。去年,閱文又有10部網文作品入藏大英圖書館。“網絡文學為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搭建了一座橋梁。”閱文集團相關負責人説。
從閱讀場景到文化地標
隨着閱讀習慣的變化,與閱讀相關的實體閱讀空間也在悄然煥新,向多元文化空間和文化地標轉型。
沉浸式的體驗是實體閱讀空間所不可替代的核心功能。在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典籍”“甲骨文記憶”等展覽,讓公眾近距離感受典籍穿越歷史的魅力。
在北京城市圖書館,超挑高的山間閱覽區用一座書山展示知識文匯和數字圖景,讀者仰望間可感受文脈傳承的震撼。
北京城市圖書館閱覽區。北京城市圖書館供圖
首都圖書館中,《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古籍內容經典場景被做成裸眼3D版,讀者可在智慧桌面上直接“觸摸”立體影像。
“作為一個城市的圖書館,能夠支持這座城市的創新,是非常重要的。”近日,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主任、教授張久珍在演講中説,“到實體空間來,它能夠建立人與人的連接。我們看到,有非常多的中年人在圖書館得到治愈,也有一些老年人更願意到圖書館來做志願者,獲得價值感。”
除了圖書館,近年來“書店+”業態興起,越來越多的書店從“體驗感”出發,打造更多元場景。
“書店也是在營造一個文化場域,尋找和自己同頻的讀者。”中華書局書店業務部負責人吳魏説,“書店應該成為一個文化地標,不是拍照打卡的地標,而是深度挖掘所在城市、街區的文化內涵,展現文化底蘊與文化形象的地標。”
中華書局燦然書屋。受訪者供圖
他介紹,中華書局的燦然書屋最近和同街區的老舍紀念館聯動,以蓋章打卡的形式,讓游客重走老舍從丹柿小院到首都劇場上班這條路線。據介紹,燦然書屋收集了大量老舍相關的舊書進行展示,有一位天津讀者,翻到了自己小學圖書館收藏過的老舍舊書《鼓書藝人》,這是舊書帶給人的獨特情感鏈結,他當即就把這本書收藏了。
“打造舒適的閱讀場景,舉辦作家分享和簽售活動、講座、藝術沙龍、主題讀書會、快閃活動等,建立專屬服務社群等,都是增強讀者黏性的重要方式。”PAGEONE書店總經理陳鵬介紹,書店每年都會舉辦幾百場文化活動。他認為,實體書店有着網絡&&和數字閱讀都比不上的體驗優勢。
“書店作為閱讀空間,應該是優質閱讀資源的匯聚地、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空間、城市人文精神滋養的角落、讀者心靈棲息的家園。”陳鵬説。
值得關注的是,隨着全民閱讀的推進,不少“家門口”的新型文化空間悄然生長,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最後一公里”文化服務圈。
以坐落在北京廣陽谷城市森林公園的廣陽書院為例,這一隱藏在鬧市區的多元文化空間,閱讀中心是其中最重要的板塊之一,社科生活、少兒類圖書最受歡迎,每週三到周日還會開放公益繪本課。
讀者在廣陽書院閱讀。受訪者供圖
廣陽書院運營總監倪嘉甫認為,在數字化閱讀的潮流下,更需倡導深度閱讀,特別是對兒童閱讀來説,線下閱讀可成長為終生受用的學習方式。
閱讀是每個人的“終身大事”
每年世界讀書日前,文化學者、南昌交通學院特聘教授朱華祥都會給學生們做讀書講座。“數字化讓年輕一代隨時隨地可以找到想要閱讀的圖書,但青澀是學生的常態,我期望通過倡導讀書,讓他們沿着讀書的路徑,由青澀走向成熟。”朱華祥説。
“讀書讓我學到許多知識。”這是5歲的佳遇小朋友對閱讀的理解。
“閱讀是靈魂在傑作中奔跑,看到有限生命之外的無限世界。”中國政法大學新聞學研究生趙同學説。
“在AI時代,更需要閱讀,保持欣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保持世界變局中的定力。”媒體人方先生説。
“活着總要好奇世界吧?讀書是成本最低的環球旅行。”河南某大學醫學專業退休教授蔣先生説。
首都圖書館館長毛雅君認為,持續學習、終身學習越來越成為當下人們的需求。“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應該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應該是全民的閱讀水平。”毛雅君認為,倡導閱讀應從0歲開始直至終身。
4月21日,國家圖書館揭曉第二十屆文津圖書。《滿世界尋找敦煌》《風起雲飛揚:錢乘旦講大國崛起》《為國鑄盾:中國原子彈之路》《有趣的中國古建築》等20種文津圖書和46種文津提名圖書脫穎而出。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共計685種少兒類圖書申報文津圖書,是總參評圖書中分量極重的一部分,反映出圖書市場仍然對童書出版極為重視。作為評委代表的海飛&&,“童書,是下一代讀者的起點。我們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們開始享受閱讀、愛上閱讀,未來從閱讀中獲益。”
同日,喜馬拉雅兒童App聯合江西新華發行集團發起公益活動,打造“AI換聲·爸媽分身”服務,用數字技術為留守兒童搭建親子共讀的橋梁。
去年5月,隨着同名迷你劇熱播,由李娟所著的《我的阿勒泰》在全國熱銷。 爆款影視劇不僅讓原著觸達更廣泛的讀者群體,讓讀者從不同角度感受作品的魅力,還進一步放大了優質內容的商業價值,從而激勵更多創作者專注打磨精品。
“‘以IP改編反哺閱讀’的模式,是全民閱讀推廣的供給側創新。”閱文集團相關負責人説。
不僅僅是供給端在發力。深度參與南京全民閱讀工作的金陵科技學院人文學院副院長趙步陽認為,推動全民閱讀的着力點在於“積極促進作家與讀者之間的同頻共振”。他以自己參加的詩歌讀享會為例,&&這種集體共讀,由讀者現場誦讀,詩人和嘉賓進行釋讀、討論,不流於形式,讓閱讀更見成效。
為推廣經典文學作品,人民文學出版社每週四晚七點,邀請知名學者、專家做“朝內166文學講座”。這一公益欄目已舉辦了12年。“閱讀是點亮人類精神之光的火種,推廣全民閱讀則是守護文明火種的集體行動。”吳良柱説。
自2014年以來,“全民閱讀”已連續12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倡導全民閱讀”到“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再到如今的“深化全民閱讀活動”,全民閱讀在國家文化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
閱讀,既是關乎個人興趣的“小事”,也是關乎整個社會發展的“大事”。
(策劃:林明;參與報道:李珊珊 崔雯雯 胡陽 林芷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