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鐵8號線金魚胡同站 本報記者 陳晨 攝
近日,外交部發言人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段主題為“中國最美地鐵站”的視頻,向全球力推中國地鐵站,邀請外國游客來中國走走看看,引發海內外網友關注和熱議。在很多城市,地鐵站設計極具新意,猶如一道流動的風景線,串聯起城市文化脈絡。
文化舞&
“每個地鐵站都是深圳文化的風景線。”4月3日,76歲的山西書法家王朝珠來到深圳地鐵10號線孖嶺、冬瓜嶺等車站書法站名前打卡合照,事實上,整條10號線的書法站名,皆採用了王朝珠老人的書法設計。
2020年8月深圳地鐵10號線開通前,曾向全國公開徵集站名書寫。王朝珠投稿的隸書作品因敦厚可愛、獨具特色的設計風格被採納,但王朝珠本人卻一直沒機會親自到深圳看看。今年3月,王朝珠外孫女某社交媒體上發了一條“尋字帖”——收集深圳地鐵10號線站名圖片,讓王朝珠的“神仙書法”迅速出圈,也讓這一條通勤線路化身為市民游客爭相打卡的新熱點,網友也親切地稱王朝珠為“山西姥爺”。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深圳地鐵共有1號線一期、4號線一期、6號線、10號線的66座車站站名由來自全國各地的9位書法家題寫。
短短的地鐵站名,在不同書寫者的一撇一捺間為這座城市開放、包容、務實的氣質留下了注解。
不僅是深圳地鐵站的書法,如今,北京、西安、重慶等城市的地鐵站設計也兼具藝術性和實用功能。這些體現非遺元素、歷史文化、地域特色的設計,讓地鐵站這一具有通勤意義的物理空間,成為展現城市文化底蘊的舞&。
流動風景
春日裏的北京地鐵6號線平安裏站,既是一座繁忙的樞紐站&,也是一處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美學的城市風景。青磚灰瓦的外形與周邊的老北京胡同、四合院形成呼應,站內則以“市井文化”為設計主題,巧妙融入了上元燈會的元素。站廳立柱結合走馬燈造型,走近可看清非遺傳承人手工製作貼在上面的皮影戲形象,頂部懸挂着錯落有致的方形吊燈,暖黃色的燈光透過鏤空燈罩灑落。“通勤換乘的時候看到這麼賞心悅目的站&設計,會瞬間覺得心情愉悅起來。”在北京上班的劉女士説。
“坐地鐵也能沉浸式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來西安旅游的王大林説。西安的地鐵8號(環)線的寒窯站頗具古韻,從命名到設計理念,都來自秦腔名劇《五典坡》。曲江寒窯遺址就在車站B1口。以“曲江流飲淵源長、寒窯情緣佳話傳”為設計主題,站內的大幅壁畫和一尊尊雕塑,講述着王寶釧苦守寒窯的故事。寒窯站的車站站標,則展示了薛平貴與翹首以盼的王寶釧對立而望的動人情景。
“第一次上班經過的時候,我就被它的設計震撼到了,簡直是未來科技感拉滿。”深圳市民霍女士説。深圳福田區的崗廈北地鐵站被稱為地鐵界的“顏值天花板”,通過天井將陽光引入地下,格外通透明亮,抬頭就可以看到令人震撼的白色網格穹頂。
崗廈北站開通後,科技感和藝術性兼具的設計風格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打卡。漸漸地,很多來深圳的游客也將崗廈北地鐵站列入自己的打卡清單。“這個地鐵站也太驚艷了”是不少游客對它的評價。
交旅融合
地鐵站建設是城市整體規劃的重要一環,自然也是城市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的配套設施,四川成都的西博城站採用了下沉式的設計方案,和周邊的市政設施一體化設計、一體化修建。乘客在站廳層候車時,就可以看到旁邊市政公園的滿眼綠色。頭頂跑汽車、腳下坐地鐵、抬眼就見綠、出門進公園的設計理念,給予了地鐵站面對極限大客流時的疏通能力,也讓站點融入了城市整體的景觀設計,體現了自然之趣。
上海浦東新區的地鐵16號線滴水湖站的設計靈感汲取了上海市花白玉蘭花的意象,乘客一出站就可以飽覽滴水湖的湖景,實現了城市交通到自然景觀的無縫切換;國內首個與居民樓“共生”的高架輕軌站——重慶李子壩站掀起了游客在此進行“口吞輕軌”的創意打卡熱潮;成都地鐵5號線青羊宮站的壁畫再現“青羊肆”的古老傳説,18號線天府機場站用流線型設計演繹“蜀道祥雲”的現代美學……
在湖南師範大學旅游學院教授鄭群明看來,這些城市的地鐵站點不僅是交通節點,更是展示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微型博物館。“從文物活化到非遺傳承,從地域敘事到科技創新,這些流動的文化站點不僅重構着城市空間美學,更塑造了現代都市人的文化認知圖譜,凸顯了主客共享的功能性與藝術性價值,是交旅融合的優秀範例。”
鄭群明認為,這些“最美地鐵站”在海內外的傳播,一方面可以讓全世界游客感受到中國城市熱情好客的“溫情”,吸引國外游客旅游打卡,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世界了解中國科技發展與人民生活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受中國不同城市的區域文化和藝術創造,增強中國文化的感染力和親和力。
“我的願望終於實現了!”短短數日打卡地鐵10號線沿線站點,在深圳崗廈北地鐵站激情揮毫,前往深圳圖書館北館、甘坑古鎮等地標景點參觀……王朝珠跨越近2000公里的圓夢之旅畫上了句號。這位“山西姥爺”遇見了深圳的美好、開放、熱情、包容,這場跨越山海的動人故事,也成為筆墨書香與地鐵飛馳間的一段佳話。(郝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