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炳《畫山水序》中的道家思想探究-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02 10:48:22
來源:中國文化報

宗炳《畫山水序》中的道家思想探究

字體:

  宗炳(375—443年),字少文,南陽涅陽(今河南鎮平)人,是南北朝時期的書畫家、理論家。他一生愛好琴藝、書法和繪畫,尤其擅長言理。儘管出身於官宦之家,但宗炳本人對仕途並不感興趣,他平生好游歷山水,喜歡享受遠足之樂。

  在魏晉南北朝這一政治動蕩的時代背景下,當時的文人産生了對個體存在意義的深刻思考,同時也促進了當時的文人對藝術本體意義的探究。宗炳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從上層社會中抽身而出,將心靈寄託於自然美景之中。《畫山水序》便是在這種心境下創作的成果之一。這部作品不僅體現了作者深厚的哲學修養與審美情趣,也反映了當時文人對於精神世界探索的態度。

  《畫山水序》是中國繪畫史上最早的一篇山水畫論。在此畫論中,宗炳引入“道”的概念,繼承並發展了老、莊的美學思想,主張在對山水進行欣賞時要做到對“道”的觀照。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國古代畫家在對山水進行審美欣賞的同時也進行着對於大自然的深刻感悟。其中有對自然美的認識,但不只限於初步的認識。《畫山水序》闡明了欣賞山水畫時需要保持心靈虛寂清靜的狀態,表明了在進行審美觀照時會達到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

  《畫山水序》以一個新的視角對山水進行了觀摩。以下從文中提到的幾個命題來探討《畫山水序》的美學意義:

  澄懷味象。“澄懷味象”是《畫山水序》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美學命題。借此命題,宗炳闡明了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欣賞山水的心理前提是虛靜和無為。正如他在文中寫到的,“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即聖人把握了“道”來對應物類,賢人澄澈自心來體會物象。具體到山水中,就可以從山水中得到一種愉快和享受。其中,“澄懷”是對審美無功利的具體體現,是對老子“滌除玄鑒”以及莊子“心齋”“坐忘”的繼承和發揮。要求在進行“味象”,具體到山水中,就是對審美形象産生審美享受之前,觀賞者的主體必須有虛靜空明的心境。

  宗炳“澄懷味象”的命題,對審美關係進行了深度的概括,是含有“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之意的高度總結。宗炳提出的“澄懷味象”,意在要求審美主體在對山水進行審美欣賞時,需滌除私心雜念,擺脫現實功利,進而直達內在精神,獲得審美享受。

  “暢神”説。宗炳在《畫山水序》中闡述的山水“暢神”説,打破了先秦時期“致用”和“比德”的束縛,突出山水審美意象給人帶來的精神上的審美愉悅。正如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最後一段所説:“聖賢映於絕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熟有先焉”。這段話突出了審美主體進行審美欣賞的獨立意識,強調了審美主體的愉悅之感。這從理論上解放了山水畫創作者的精神思想,從而有助於繪畫者對於自然美和人格美的超脫。在山水畫的創作中,我們竭盡全力觀察的同時,也在普遍與平凡的自然事物中,獲得更高的精神享受,這一點深深影響了之後山水畫家的創作。

  以形媚道。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以形媚道”的觀點。儒、釋、道三家思想對“道”的解釋都不相同。《道德經》中的“道”在萬物未有之前,在時間上有超越性。宗炳在《畫山水序》中主要繼承和發展了老莊思想,這裡的“道”即老莊哲學中的重要概念,宇宙萬物的根源和本體。宗炳在文中提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道”顯現於各種物象,但沒有具體的形態。山水作為一種自然物象,從遠看,其外在形態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能夠體現“道”的空靈、虛遠等特質。他認為山水之形可以成為“道”的體現和載體,通過描繪山水的形態來展現“道”的魅力,強調了山水與“道”在精神層面的契合;從近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又好像變得不可察、不可識了,無怪乎“仁者樂”了。而這些都可以通過心神感應到,正如宗炳在文中所言:“夫以應目會心為理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心亦俱會。應會感神,神超理得。”審美主體將自我的感情移入山水之中,從而達到審美主體與山水的統一。在這裡,藝術成了一種“應目會心”乃至“應會感神”之道。

  對山水的感悟,不能只是説説而已,要身體力行才可以。宗炳就十分重視這一點,他在《畫山水序》中寫到:“夫理絕於中古之上者,可意求於千載之下。旨微於言象之外者,可心取於書策之內。況乎身所盤桓,目所綢繆。以形寫形,以色貌色也。”這樣才能在領略山水形式美的同時,更加體會到山水中“道”的體現。毫無疑問,這在山水畫的創作當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宗炳的筆下,對“道”的感悟與對繪畫的創作融合為一。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按老子所言,“道”是萬物得以生存的依據,與天地萬物都不同,道能生天地萬物,故又可體現為“有”。而在此畫論中提到的“夫聖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於是閒居理氣,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不違天勵之藂,獨應無人之野。峰岫峣嶷,雲林森眇”恰恰印證了這一點,顯示了作者內心的追求。

  宗炳的《畫山水序》不僅是一部重要的山水畫論著作,更是道家思想在藝術創作領域的深刻體現。它通過對山水之美的獨特見解和對創作過程的深入剖析,展現了道家思想對自然、生命和藝術的獨到理解,為後世山水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張佩佩 作者單位:保山學院藝術設計與珠寶學院)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