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銹帶?不,歷史秀帶!從英國塞文河畔的鐵橋谷到德國哈爾茨山脈腳下的中世紀古城,從意大利北部工業城市著名建築到瑞士穿越阿爾卑斯的百年鐵路……新華社記者近日走訪這些世界知名的工業遺産。今天,它們“變身”為博物館、旅游地,連接過去與未來,融合傳統與現代,既承載前人智慧積澱,也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在奔涌向前的時代浪潮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從鐵橋谷看英國如何打造工業遺産
坐落在英國塞文河畔的鐵橋谷,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工業遺産之一。
18世紀初,亞伯拉罕·達比一世在鐵橋谷成功用焦炭代替木炭冶煉生鐵,大幅降低成本,為工業革命奠定技術基礎。1779年,世界上第一座完全由鐵製成的橋梁在這裡建成,這座鐵橋不僅成為工業革命的象徵,還成為塞文河流域重要的交通樞紐。到19世紀中葉時,鐵橋谷已成為英國當時的工業中心,産品遠銷歐洲大陸、美洲及亞洲,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技術人才前來觀摩學習。1801年,作家兼牧師理查德·沃納曾這樣描述鐵橋谷:“在這裡,自然之美與藝術工藝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隨着保護工業遺産意識的興起,學者和公眾開始逐漸關注包括鐵橋在內的周邊工業遺産,鐵橋谷也迎來了“新生”。
1968年,鐵橋谷博物館信託基金成立,致力於保護和管理該地區的工業遺産。1973年,第一屆國際工業紀念物大會在鐵橋谷召開。1986年,鐵橋谷成為英國首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産,以及首個以工業遺産為主題的文化遺産。
鐵橋谷博物館群基於舊鋼爐、倉庫等,由10座主題各異的博物館組成,包括1973年建成的布利斯茨希爾維多利亞小鎮、傑克菲爾德瓷磚博物館和科爾布魯克代爾鋼鐵博物館等,每年吸引超50萬游客前來。其中,布利斯茨希爾維多利亞小鎮作為鐵橋谷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每年吸引超10萬游客。
閱讀原文請戳:從鐵橋谷看英國如何打造工業遺産
二、德國戈斯拉爾:工業遺産連接過去與未來
戈斯拉爾,這座隱匿於德國哈爾茨山脈腳下的中世紀古城,像一顆從歷史塵埃中挖掘出來的寶石。
戈斯拉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922年,當時它因拉梅爾斯貝格礦山的銀礦而崛起。
如今,這座城市與礦山以及上哈爾茨山水資源管理系統一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産,它不僅記錄了歐洲早期採礦工業的輝煌,也展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
今天的戈斯拉爾不僅是游客的天堂,更是文化與藝術交匯的舞&。這裡定期舉辦歷史文化節,重現中世紀的生活場景。老城的小巷裏,傳統工藝店和現代咖啡館並存,木雕、陶藝製品與手工金飾讓人仿佛置身於一個活的博物館。在這裡,1500多座古老的木桁架房屋不只是裝飾,而是富有煙火氣息的民居;工業遺址不僅是遺産,還是培養下一代的教育基地。戈斯拉爾沒有讓歷史成為沉重的負擔,而是將它化為一種文化自信,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閱讀原文請戳:德國戈斯拉爾:工業遺産連接過去與未來
三、意大利林戈托:百年工業遺址的華麗轉身
在意大利北部工業城市都靈坐落着一座著名建築——林戈托,這裡曾是菲亞特汽車的生産基地,也是百年前歐洲最大的汽車工廠。20世紀80年代,菲亞特關閉林戈托汽車工廠,經過系列改造,林戈托如今已成為一座多功能綜合體,不僅有美術館、會展中心、酒店,人們還可以在過去的“試車跑道”上漫步並遠眺阿爾卑斯山脈……林戈托展現了如何再利用工業遺址,為城市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
林戈托汽車工廠運行近60年間,共有約80款車型在這裡誕生,對菲亞特的企業發展和都靈鞏固其作為國家工業中心的地位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隨着經濟全球化和工業轉型的推進,菲亞特於20世紀80年代關閉了林戈托工廠,將生産線移至更高效的現代化廠區。造車工廠關閉標誌着都靈向後工業時代過渡的開始,同時也意味着林戈托面臨被遺棄的風險。
掌管菲亞特的阿涅利家族決定不讓這座具有象徵意義的建築荒廢。1985年,他們邀請知名建築師倫佐·皮亞諾參與設計,將林戈托改造為一個集商業中心、會展中心、大學校區和美術館等多功能於一身的綜合體,項目於1994年建設完成,成為意大利工業遺址再利用的里程碑。
閱讀原文請戳:意大利林戈托:百年工業遺址的華麗轉身
四、現代與傳統的交響——穿越阿爾卑斯的百年鐵路
在海拔2256米的瑞士阿爾卑斯山腹地,奧斯皮齊奧·貝爾尼納火車站靜靜佇立於白雪皚皚的冰原之上。每到冬季,這座火車站都會迎來眾多滑雪者與游客,他們搭乘現代化水力發電列車,沿着有百年歷史的阿爾布拉-貝爾尼納鐵路,在百年石橋和隧道間穿行,駛向雪山、冰川與山谷的深處。
阿爾布拉-貝爾尼納鐵路全長122公里,連接瑞士圖西斯與意大利蒂拉諾,途經196座橋梁、55條隧道和20個城鎮。這條鐵路是瑞士百年鐵路雷蒂亞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
從復古餐車到現代全景車窗,從草甸牛羊到冰湖雪峰,再到棕櫚掩映的山谷,阿爾布拉-貝爾尼納鐵路融合了自然風光、文化遺産與高效交通。“在短短一個小時內,你就可以看到從雪山冰川到意大利陽光山谷的四季風景。”
在雷蒂亞鐵路工程主管卡爾·鮑曼看來,工業遺産不應只是博物館中的展品,而應在保持運行的同時得以更新。“我們深知歷史遺産的價值。它們必須繼續發揮作用,服務現代社會。”
閱讀原文請戳:現代與傳統的交響——穿越阿爾卑斯的百年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