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探|廣西花山岩畫:古老圖騰的當代迴響-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7/23 09:28:50
來源:新華網

文旅新探|廣西花山岩畫:古老圖騰的當代迴響

字體:

  乘船數公里來到明江邊的花山懸崖之下,崖壁略顯內凹、層理清晰,向江邊傾斜。手腳張開、銅鼓在側、身佩環刀……多處紅色人像圖案就被繪於懸崖之上,這些人像圖案高約0.6至1.5米,最大的高達3.58米,悠悠江水拍打堤岸,時空的畫筆仿佛凝結於此。

  這是位於廣西寧明縣的一處岩畫點——花山岩畫,已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是左江流域的岩畫代表,是世界同類岩畫中單幅面積最大、畫面最集中、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岩畫,填補了中國岩畫類世界遺産的空白。

  崖壁上的花山岩畫一景,各種形態的圖案清晰可見。新華社記者 李歡 攝

  花山,又稱“畫山”“仙人山”,壯語譯為“岜萊”,即畫得花花綠綠的山。在尚未有文字記載的時代,壯族先民駱越人將其社會生活和藝術想象涂畫在這些懸崖峭壁之上。目前,崖壁上尚可辨認的圖像總數1900多個,涉及正身人像、側身人像、銅鼓圖像、渡船圖像等。

  “每一個圖像的背後都有可探索之處,我們可以根據圖案推測當時的駱越王、祭司、首領、懷孕女性等等。”寧明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甘宇健説。

  岩畫中的部分圖案,自上而下分別為:側身女性圖像,梳着辮子,腹部隆起,似懷孕狀;銅鼓在上,人側身在下,舉雙手作敲擊銅鼓狀;正身女性人像,腰配長劍,手持一球狀物;局部船形圖像,船兩端上翹,船頭似鳥形,船上站數人,側身,作舞蹈狀(拼版照片)。(受訪者供圖)

  關於作畫來由,部分專家推測,花山岩畫是駱越人為了舉行祭日、祭銅鼓、祀鬼神等祭祀活動或是慶祝狩獵成功、豐收及戰爭勝利等重大慶典活動而創作的。此外,自下而上攀援法、自上而下懸吊法、直接搭架法、浮船法等作畫方式也眾説紛紜,仍是留給後世的謎題之一。

  崖壁上的花山岩畫一景,懸崖呈現出不同顏色的岩石。新華社記者 李歡 攝

  同船的游客李先生來自四川達州,趁着暑期帶孩子來看岩畫。“這種直觀的震撼真的是獨一份,孩子看到就不停問畫是哪來的、怎麼畫的,非常好奇。”李先生説。

  “要給游客一個歷史背景,讓他們知道岩畫究竟從哪兒來。同樣重要的是,我們是怎麼發現岩畫的,保護的歷程又是怎樣的,這不僅僅是文化旅游,也是對文物的尊重。”甘宇健説。

  甘宇健所在的文物管理所工作群名叫“花山守護者”。寧明縣文物管理所成立於1984年,此後持續對岩畫實施保護管理。2015年,花山岩畫保護監測站建立,不間斷值班和定期岩畫巡查成為工作人員們的日常。

  寧明縣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正在值班,對岩畫進行監測。新華社記者 李歡 攝

  處於明江半島的寧明縣耀達村,是前往觀賞岩畫的必經之地,也是唯一與岩畫景觀緊密銜接的自然村落。為了保護山體穩定和岩畫景觀,耀達村部分屯長久以來未修公路(橋),乘船出行。

  耀達村被列為旅游重點村,村裏辦起農家樂,文旅産業越做越大。游客可乘坐遊船到碼頭,穿越耀達村,在此體驗古法熬製紅糖的傳統技藝、品鑒農家原生態美味、觀賞明江兩岸風光。申遺成功以後,村民們自覺參與岩畫巡查、村容村貌改造等工作,加入“花山守護者”的隊伍中。

  寧明縣文化旅游和體育廣電局副局長王乃卉説:“我們目前在積極籌備駱越文化的展覽,與研學等文旅方式進行融合,充分激發游客對花山岩畫的探索熱情。”

  從民間傳説到文藝創作,花山岩畫已是當地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小紅人’的故事那就多了,要是講的話我得跟你説上幾個小時呢。”村民何小蓮跟記者半開玩笑地説。左江流域流傳着大量關於花山岩畫來歷的民間傳説,僅廣西民族研究所彙編成書的《廣西左江岩壁畫民間故事傳説》就有90多篇。

  廣西師範大學教授黃偉林説,“原始,抽象,宏大,夢也似的神秘而空幻。它(花山岩畫)昭示了獨特的審美氛圍”。

  岩畫一景,七面銅鼓排列有序,類似中原編鐘之組合。(受訪者供圖)

  寧明縣花山文化傳承和保護中心的練功房裏,舞蹈演員們正在編排舞蹈,從岩畫圖案汲取靈感進行改編,演員們反復練習、揣摩動作及走位。樓下的繪畫展廳裏,岩畫圖案在孩子們的畫筆中飛躍懸崖、飛向天空。城區裏,隨處可見岩畫圖案,“小紅人”從崖壁跳到了路燈、橋面、建築物上。

  寧明縣城隨處可見的花山岩畫元素(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歡 攝

  如今的花山,游人學者紛至沓來,來到這個人與自然産生共鳴的地方。先民的傳説仍在流傳,當代的迴響久久回蕩。

  記者:李歡

  策劃/編輯:王黎

  海報/視頻:李歡

  視頻素材支持:寧明縣委宣傳部、寧明縣融媒體中心

  新華社國內部、廣西分社聯合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王坤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