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文字産生以來,毛筆便是不可缺少且常見的書寫工具。作為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出土自甘肅武威市磨嘴子漢墓的“白馬作”毛筆,讓我們看到,古人不僅用毛筆書寫,還用來當髮簪和“尺子”,“一筆三用”的巧思與智慧。
古人對一支好筆賦予“筆之四德”,即“尖、圓、齊、健”四個條件,據甘肅省博物館文博館員馬翼欣介紹,“白馬作”毛筆尾端非但不圓,反而呈削尖狀,可證明古人將筆插入發髻,做髮簪之用。
“簪筆,謂以毛裝簪頭,長五寸,插在冠前,謂之為筆,言插筆備禮也。”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裏有這樣的記述,古代皇帝近臣為了記錄事情方便,會隨身攜帶毛筆,為了墨汁不染臟衣物,將其瀟灑地插在頭上,以便隨取隨用。後來逐漸被人們爭相效仿,形成“簪白筆”的風尚。
“‘白馬作’毛筆出土時的位置,正在墓主人頭部左側,可作為漢代文職官吏‘簪筆’之制的印證。”馬翼欣告訴記者,“不僅如此,陰刻在筆尾處的‘白馬作’三個字也代表着古人商品的‘Logo’,可以推測出當時古人就有了品牌意識。”
《禮記·月令》裏記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漢代仍保留着“物勒工名”的手工業傳統,據推測“白馬作”三個字,則代表該筆為名叫“白馬”的工匠或作坊生産。
“‘物勒工名’是在器物上刻上生産工匠的名字,最初是為了起到監督質量的作用,這和我們今天所説的商品品牌類似。”馬翼欣&&,如果商品出現了質量問題,就可以通過“品牌”去溯源。
寫字的毛筆,又如何體現尺子的用法?據甘肅省博物館講解員趙薇介紹,“白馬作”毛筆全長23厘米左右,相當於漢代度量衡的一尺。
王充在《論衡》中記載“一尺之筆”,恰巧與之對應。也説明漢代毛筆製作已有成熟嚴格的規範。
“一筆多用”的“白馬作”毛筆,不僅體現了古人的巧思與雅趣,它的出土也體現了漢武帝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據兩關,民富而府庫實,經濟文化在當時高度繁榮的景象。
竹制文物很難保存,這支竹制毛筆如何得以保存2000多年直至出土?馬翼欣對此解釋稱,“白馬作”毛筆出土地武威氣候乾燥,又有沙質土,非常適合木質文物的保存。甘肅省博物館也是全國收藏漢代木質文物數量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白馬作”毛筆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製作最精良、從筆桿到筆尖保存最完整的毛筆。“通過這支毛筆,可以讓我們看到2000年之前古人所用毛筆形制,用筆禮儀,所以它是一件當之無愧的國寶。”馬翼欣説。(王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