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新聞中心 | 時政 | 法治 | 國際 | 財經 | 港澳臺 | 華人 | 教育 | 體育 | 圖片 | 視頻 | 直播 | 訪談 | 廉政 | 軍事 | 網評 | 論壇 | 文娛 | 汽車 | IT | 短信
  重走長徵路  
從32到5568 陜西定邊文化教育事業70年巨變
彝海結盟故地進入小康新時代
記者走訪長徵路上單家集:紅軍火種生生不息
尋找歷史的感動:“長徵”歸來話長徵
隴南高原古長城下踏訪榜羅鎮
黃金周長徵會師聖地甘肅會寧遊客猛增
江西:追尋紅色記憶 體驗紅色感動
紅軍長徵第一街哈達鋪:長徵加油站
在歷史的轉折點上--訪遵義會議會址
記者重走長徵路 一曲沒有唱完的山歌
臘子口戰鬥十幾歲的無名戰士--“雲貴川”
嘉陵長憶“紅軍渡”--訪紅四方面軍長徵出發地
新華社記者重訪長徵路:尋訪"彝海結盟"發生地
長徵故地尋訪--撫邊:這裏的故事讓人感動
重訪長徵路--會理會議:毛澤東指揮權曾遭受懷疑
重訪長徵路--皎平渡口:老船工臨終前的追憶
新華社記者重走長徵路:聆聽穿透時代的腳步回響
重訪長徵故地:“紅軍草鞋”作坊的故事
重溫紅軍當年徵戰事 瀘定橋:勝利的橋 康莊的道
長徵故地尋訪:“突破烏江”寫新篇
安順場:“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
長徵故地尋訪:庾家河畔三代未了的紅軍情
87歲老紅軍任榮:雪山景色讓人心曠神怡
雙手接過紅軍的鋼槍 陪父親一年重走長徵路
萬裏求索"實"作舟 長徵路上的抉擇 轉折和創新
中央紅軍如何定向陜甘寧?修整改編 放棄張國燾
磨西古鎮:昔日紅軍經過地 今日綠色旅遊鄉
重走故地 記者感受--當年紅軍撲面盡是英雄氣
73年前,川陜革命根據地實施免費義務教育
今日草地讓人憂:變化的不僅僅是風景
赤水滔滔、金沙水拍、瀘定橋頭看巨變
長徵故地:赤水滔滔、金沙水拍、瀘定橋頭看巨變
長徵中的新老"三人團" 屢陷絕境之後絕處逢生
在“雞鳴三省”追尋扎西會議
長徵故地尋訪:長徵烈士第一縣--興國
長徵故地尋訪:井岡商人愛紅“裝”
三渡赤水舊戰場 86歲退伍老兵為烈士守墓35年
赤水河畔舊戰場感悟“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老區農村:昔日漫漫長徵道 今朝大路通農家
革命老歌在青少年心中風採依然
紅軍的腳步永遠向前
紅軍的腳步永遠向前 目標永遠是人民利益
紅色回憶:30萬人保守一個天大的秘密
遵義會議紀念館接待遊客超過3500萬人次
重走長徵路小組尋訪:茅臺酒曾是紅軍療傷良藥
解放軍出版社推出50余種長徵題材優秀圖書
紅軍記憶——揮淚離家去長徵
長徵故地尋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婁山關
94歲老紅軍劉家祁對《長徵組歌》講長徵
與長徵的一次“零距離”接觸
專家訪談:紅軍長徵出發地都有哪些地方?
長徵故地尋訪:買車在貴州湄潭成為農民新時尚
今天的輝煌連著昨天的歷史:講述紅都的紅色往事
91歲老紅軍歷時117天重走長徵路
撫今追昔烏江渡
紀念長徵勝利70周年:十送紅軍
踏上生命的遠徵──長徵出發全記錄[組圖]
網上重走長徵路:一棟小樓的變遷
于都人綿綿不絕的長徵情結[組圖]
長徵路上看交通:煙農譚再強的幸福路
永遠的長徵第一渡
交通部組織採訪團重走長徵路
50名開國元勳子女將重走長徵路 行程8000余公里
走一段路做一件事 長三角大學生將重走長徵路
廣州大學三十多名師生重走長徵路
重走長徵路:大渡橋橫鐵索寒(飛舞的櫻花)
萬人徒步重走長徵路 沿途為民辦實事
瀋陽市 老紅軍劉國保91歲重走“長徵路”
崔永元帶隊重走長徵路 "驢友"網上高調呼應
英國人李愛德重走長徵路到達貴陽
江西一青年重走長徵路迎娶新娘
中國名作家南昌重走長徵路
英國人李愛德“第二次長徵”三百三十九天走完
《我的長徵》:理髮師“長徵頭”感動崔永元
為《我的長徵》身心俱疲 逃兵讓崔永元嘆息
上海首批7名青年昨開走長徵路 出徵儀式舉行
開國元勳子女啟程重訪長徵路 將慰問老紅軍建小學
紅色政權的"耳目喉舌" 獻給長徵勝利70周年和第7個中國記者節
長江第一灣─昔日紅軍渡口 今朝旅遊經典[組圖]
25克"長徵金條"上市 限量500套北京僅百套[組圖]
今日長徵路[組圖]
山西舉辦紀念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圖片展[圖]
長徵結束地舉行活動紀念長徵勝利70周年[組圖]
總後官兵在長徵沿線建起7所八一愛民學校[組圖]
《長徵勝利七十周年》紀念郵票發行[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