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銀發歲月在“幸福圈”裏閃光-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0 10:38:05
來源:新華日報

讓銀發歲月在“幸福圈”裏閃光

字體:

  7月1日清晨7點半,灌南縣觀瀾名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活動室已飄出悠揚唱腔,62歲的陳美麗正和老姐妹們排練淮劇選段。“每天來這兒唱唱戲、聊聊天,比在家悶着舒坦多啦!”她爽朗的笑聲在活動室裏回蕩。

  這座嵌在居民樓間的“幸福驛站”,是周邊小區老年人的溫暖港灣。近年來,灌南縣構建“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編織一張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網絡,讓銀發群體在柴米油鹽的煙火氣裏,觸摸到晚年生活的質感與溫度。

  15分鐘“幸福圈”扎根社區

  “兩葷一素一湯,8塊錢管飽!”7月1日中午,在觀瀾名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助餐區,不銹鋼餐車上的青椒炒肉絲還在嗞嗞冒熱氣,負責人張小景指着墻上的“每週食譜”介紹。

  按摩室裏幾位老人正在接受理療,閱覽室中有人安靜讀報。“從早上8點到下午5點,這裡天天都很熱鬧。”張小景説,中心不僅提供按摩、足療等保健服務,還按需提供定制助餐服務,每月更有醫護人員上門開展健康講座。程秀蘭老人是這裡的常客,子女在外工作的她點讚道:“孩子們放心,我們舒心,這就是最好的養老。”

  這樣的場景在灌南25個社區養老中心處處可見。2019年灌南縣&&的居家養老用房建設管理辦法,明確了“百戶30平方米”的配建標準。在新安鎮社區服務中心,84歲的宋梅英老兩口每天雷打不動來“打卡”,“早上做免費理療,中午在食堂吃飯,省下買菜做飯的功夫,還能和老鄰居嘮嗑,日子美得很!”如今全縣已形成社區“15分鐘服務圈”,食堂餐費補貼、定期義診等惠民舉措,讓“養老不離家”從願景變為日常。

  政策兜底破解養老“三大難題”

  “空巢老人增多、專業服務短缺、資金投入不足,是我們面臨的三大挑戰。”灌南縣民政局局長朱曉文介紹,灌南通過“政策+資源+人才”三管齊下,逐一破解痛點。

  一組數據勾勒出養老破題路徑:在用房方面,除強制配建外,還通過置換閒置校舍、廠房等方式,盤活資源11處,為鄉鎮養老服務站提供場地保障;資金上,建立“財政投入+福彩公益金+社會資本”多元籌措機制,近兩年累計投入超2000萬元用於設施升級;人才隊伍建設上,推行“銀發顧問”制度,從機關事業單位選派120名黨員志願者定點幫扶,同時開展護理員培訓28期,持證上崗率達90%。

  在北陳集鎮民政服務站,76歲的獨居老人李爹爹最近多了個“女兒”——鎮衞生院的醫護人員每週3次上門巡診,“以前頭疼腦熱得自己跑醫院,現在醫生送醫到家,連藥都&&配好。”這是灌南推進“醫養結合”的生動注腳,全縣207家養老服務機構中,189家與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開通綠色就診通道,部分機構還內設醫務室,實現“養老+醫療”無縫銜接。

  多元供給從“有保障”到“有品質”

  在堆溝港鎮敬老院,81歲的張奶奶正用平板電腦與在外地工作的孫女視頻連線,“院裏請了志願者教我們用智能手機,現在天天能看見娃,心裏高興多了。”這種“科技助老”服務已覆蓋全縣80%的養老機構。數據顯示,灌南現有養老床位數6180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達40.2張,遠超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護理型床位佔比58%,滿足不同群體照護需求。

  “不僅要讓老人‘老有所養’,更要‘老有頤養’。”朱曉文介紹,在兜底保障基礎上,灌南正用“個性化菜單”回應多元需求:針對農村老人,打造46個“鄉村睦鄰點”,開展代買代購、農貨代銷等服務;面向“年輕”老人,開設書法、舞蹈等興趣班,去年累計組織文化活動320余場;對失能半失能老人,投入29.8萬元購買居家照料服務,讓1315名老人享受專業護理。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完善智慧養老&&,新增5個示範性日間照料中心,讓更多老人共享發展成果。”朱曉文説,“讓每位老人都能觸摸到實實在在的幸福,這就是我們最大的政績。”

【糾錯】 【責任編輯:柳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