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書的參考文獻主要來自蒙古國國家檔案館、蒙古國國家圖書館、烏蘭巴托市檔案館等權威機構。書中對中國人當時在蒙古國的生活、工作、學習等情況也有詳細介紹。
《百部格薩爾王傳係列叢書》(1-118卷影印版)是迄今最全的古籍影印版《格薩爾王傳》大集成。叢書中收錄了300部不同版本的《格薩爾王傳》,匯編為118卷。
以“時代楷模”“最美奮鬥者”蚌埠特警張劼先進事跡為原型的長篇小説《等你回家》新書首發儀式舉行。
《中非之路:坦讚鐵路沿線訪談錄》,原汁原味地呈現了攝制組在坦桑尼亞和讚比亞拍攝的各類人群的訪談錄。
他為百年中國貢獻的一切,他的思想、精神、作品,以及他的復雜、矛盾的性格,都已成為巨大的存在。
10月31日,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主辦的“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史”叢書發布會暨中國文學批評70年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旨在反思西方文論對中國文學批評的影響,建構中國文論話語體係。叢書為中國當代文學批評史作一小結,具有獨特性。
該叢書集結了70位作家的70部經典作品,全面總結當代中國兒童文學成果和經驗,是中國原創兒童文學繁榮創作的集中體現。
《今天也要認真穿》通過文字與漫畫的形式來表達黎貝卡的生活理念,講述她自己關于“今天也要認真穿”的態度。全書包括衣帽間的秘密、心愛的物品、買買買聖經以及時尚博主的日常四部分,值得關注的是,本書還邀請了人氣插畫師兒力力精心設計了多幅精美插畫。
新書《羅馬》由小説和散文兩部分構成。小説講述了一個發生在羅馬的五天半的故事,兩個同樣出生于重慶南岸貧民窟、卻未曾相識的女孩——燕燕和露露各自的故事。兩個同樣有著長江流水性格的女孩,貧窮且孤獨,同時也對遠方充滿好奇。她們逃離原鄉,走到國際大都市北京,走向永恒之城羅馬。
《滿世界》是龔曙光繼《日子瘋長》後寫就的一部“旅行思考錄”,從晚清到當下、從康有為先生到今天的“我”,從東到西、從南到北,觀察每座城市的生存邏輯、文化心理。
馮驥才的散文作品,文風優雅,內涵廣博,情感深沉動人,既體現出一位當代文化大家的學識修養、氣度擔當,也流露著他自信而從容的人生智慧。《珍珠鳥》《挑山工》等篇入選了中小學語文課本,讀過的人當數以億計。
“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摸爬滾打多年的你,還記得漸行漸遠的童年嗎?”歲月神奇如斯,更不由分説如斯,恰如帶走一切人、一切事的海浪,卻依舊在時間的淺灘上留下了比貝殼海星珍珠更寶貴的記憶。《時光匣,拾光俠》就是這樣一部關于時光的可愛繪本。
畫冊《1949·影像上海》則以定格歷史瞬間的260余幅照片,呈現1949年上海各階層人士的社會生活軌跡,既有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場景,又有對普通民眾個體的觀照,反映七十年前這座城市劇變的狀態,保留珍貴的城市記憶。
8月初,第一批新書《尋根鄉土》在北京百萬莊圖書大廈等書店上架上線銷售,標志著該書正式出版發行,這也是“地鐵作家”鞏勇的第三本著作。
《最初之前》是張皓宸的首部長篇小説,本書講述了男主角張一尋和女主角朱夏從家鄉小鎮來到北京,從一開始的廉價出租屋生活,到職場小白菜的磕磕絆絆的故事。期間經歷分分合合,多少有張皓宸自己過去生活的影子。而故事的矛盾來自更復雜的層面,比如與父母之間的代際關係,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之間價值觀的衝突等。
《成事》中,馮唐首次全面係統地對自己二十余年的管理經驗進行總結,他圍繞企業管理、個人管理等多個角度,對《曾文正公嘉言鈔》進行了細致的品讀。結合曾國藩、麥肯錫的思想,講述了簡單實用的成事方法論。馮唐將這本書中的方法論稱之為“成事學”。他認為,成功不可學,而成事可學。
從2015年創作《火印》開始,曹文軒把目光漸漸從油麻地轉移,開始了個人寫作的“出油麻地記”,從《穿堂風》開始,到《蝙蝠香》《螢王》,再到最新的《草鞋灣》,都是他試圖走出油麻地的嘗試。“《草鞋灣》這部作品源自毛姆小説中的一句話‘一名私家偵探出門的時候總是帶著他的小兒子’。”
繼《見識》後,近日,學者吳軍又推出全新科普力作《全球科技通史》,本書首次從科技視角串聯歷史,以能量和信息兩條主線,係統闡述了人類文明的演進,繪制了一幅科技驅動歷史的恢宏畫卷,既從不同角度對人們熟知的常識進行解讀和剖析,又挖掘出了許多新的觀點。
在美國乃至全球流行文化中,斯坦·李(1922年12月28日-2018年11月12日)感動了無數人。他是漫畫界行走的、愛説話的、愛開玩笑的、愛自嘲的“全能大師”。而斯坦·李本人,從20世紀美國大蕭條時期紐約市窮街陋巷中生活的小夥子到獲得國家藝術獎章的藝術大師,他的一生幾乎和他幾十年來所創造的超級英雄的驚奇冒險一樣精彩。
4月10日,由“法官媽媽”尚秀雲寫給青少年及其父母的書——《別讓小淘氣變成大麻煩》在北京一零一中學正式發布。本書從反面教材的角度來探討家庭教育,書中列舉的雖然都是已經變成“大麻煩”的案例故事,説給家長的卻是針對“小淘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童書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是趣味性,但是僅有趣味性的童書不會成為經典,也不足以吸引好萊塢制作人的目光。《馴龍高手》這套書除了能讓你捧腹大笑之外,也傳遞著平凡卻又深刻的主流價值觀——“腦力勝過蠻力”。
“2019年是我入行30年,在人生中不長也不短。回頭一看,其實一直在匆匆忙忙地趕路,顧不上停下來。借這個機會我停下來,回頭看看走過的路,再望望前面的天空,是件好事。”在《一問一世界》的序言中,楊瀾這樣寫道。在書中,楊瀾記錄了入行30年的生命跨越和歲月流轉,回溯她的媒體生涯和她眼中的傳媒江湖。
從代表作《北妹》步入文壇的盛可以,一開始就把自己的創作放在了對于當下女性境遇的關注上,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新作《息壤》,作為她的第九部長篇作品依然延續了這種關注。在這部新作中,盛可以敏銳地選擇了從女性生育的角度切入,探討當代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作為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開年推出的一部重要作品,《三城記》講述了“80後”的成長史,聚焦主人公顧明笛在北京、上海、廣州的經歷和命運變遷,直面當下中國城市生活,並以此為原點輻射社會各個階層的生存和精神狀況。小説以扎實的現實主義筆法勾勒出新青年、新時代的正面和側影,具有典型意義。
2017年,央視《朗讀者》第一季播出後,收獲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引發公眾熱烈討論,成為當年的一種文化現象。人民文學出版社基于第一季節目編撰的《朗讀者》圖書同樣受到讀者的喜愛,迄今總銷售冊數已突破200萬。《朗讀者》第二季節目在去年8月落下帷幕,第二季同名圖書于1月14日在北京正式發布。
如果説有哪個平臺見證了中國青春文學的發展,那麼由《萌芽》雜志發起的“新概念作文大賽”應該當之無愧。這項創辦于1999年的賽事整整前行了20年,韓寒、張悅然、郭敬明等一批青春文學作家的起步都從這裏開始,當年很年輕的參賽者,現在很多都已經成為了當代中國很重要的作家、寫作者。
近日,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自傳《成為》簡體中文版由企鵝蘭登授權、天地出版社引進出版。書中,米歇爾不僅講述了童年的生活以及職業女性應該如何平衡工作跟家庭,還披露了一些白宮生活秘聞。
近日,作家張翎的中篇小説精選集——“生命力”三部曲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生命力”三部曲由《余震》、《胭脂》、《死著》三本書構成。
2018年12月2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學40年(1978-2018)》在京正式發布並舉辦座談會。該書論述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歷史學發展的概括和現狀,並對其前景及趨勢做了展望。內容涉及中國考古學、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以及中國地方史、民族史、邊疆史、歷史地理、經濟史、社會史、思想文化史等。
《北京新聞出版廣電發展報告(2017-2018)》是由北京市新聞出版研究中心牽頭,聯合國內學術界、産業界眾多專家共同編撰的北京地區新聞出版廣電行業年度發展報告。今年是該報告發布的第三年,也是該書係列的第三本。全書由總報告、分報告、專題報告和附錄(主要政策匯編及大事記)構成。
70年在歷史長河中或許只是彈指一瞬,但那些在重要歷史轉折中寫就的宏大敘事,一定會在民族精神圖譜上留下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