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拍到北京奧運會焰火大腳印在角樓上空綻放,這其實是一個很偶然的事件……那是我作為圖片編輯發出的第一張跟故宮相關的照片,從那之後,我跟故宮的緣分就這麼結下了,一晃17年。”新華社攝影記者金良快回憶與故宮的初遇,話語裏滿是珍視。17年間,他從圖片編輯轉為跑口故宮的攝影記者,拍攝故宮相關原片超10萬張,用新聞攝影為故宮留下了一份“時光相冊”。
在 “瞬間定格” 裏藏住故宮的時光
談起拍故宮,金良快總有一種拍不夠的感覺。即便是作為跑口故宮的攝影記者,一年有幾十次進入故宮拍攝的機會,金良快仍“為愛發電”辦了故宮年卡。他笑稱,有時候“心情好”或者“看到天氣好”,就想逛逛故宮。“攝影是情感的表達,也是情緒的宣泄,來故宮記錄春華秋實、雨水雪花,對我來説是美好的回憶,影像本來就是回憶的載體。”
在10萬張照片中,金良快有自己的“珍藏標準”。“評價一張照片,首先要看它的獲取難度,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獲取的照片,那麼它就可能成為一個珍貴的瞬間;其次要考慮照片裏傳遞的情感,傳遞人物情感,或是傳遞攝影師想表達的意思,兩者佔其一,就是比較完美的照片。”金良快説。
他最珍視的照片裏,既有開啟緣分的奧運會煙花“大腳印”——“從記錄歷史的角度,這是難得的瞬間”;也有故宮的“九龍吐水”——“不是抬手就來,得等合適的時機”;還有一張“時空對話”照:“故宮畫展上,溥儀穿小龍袍跨過門檻的老照片前,站着一位戴帽子的女士,兩者姿態呼應,我想表達的是故宮從皇家宮殿成為人民殿堂。”
在拍攝《故宮600年:紫禁城的“承和變”》系列組照時,金良快特意選擇“古今同框”的思路。“那組照片主題和故宮百年特展一樣,是‘從皇家宮殿到人民殿堂’。我個人的能力有限,經歷的時間也是有限的,我只能根據我現在所處的時代,人們在故宮裏的活動,然後通過我們的鏡頭語言來表現”。
故宮博物院建院百年的 “記錄者答卷”
為了紀念故宮建院一百周年,“新華社出圖”策劃了“故宮百年百圖”,金良快參與了這組照片的策劃、審稿和互動。“新華社一代又一代的攝影記者,他們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回憶,有五十年代從空中航拍故宮的,有拍攝一對蓮鶴方壺正在修復的照片,也有八九十年代人們在凍上的故宮護城河上釣魚的照片,都是反映了那個年代的特徵。”
在金良快眼中,新聞攝影對故宮的獨特價值在於,通過記錄特定年代人的精神樣貌,反映年代特徵。“所以你回過頭再看,這些照片都是有它的歷史價值的,這其實也就是我們新華社為歷史造冊,我們中國照片檔案館的使命也就在這兒。”
前段時間,金良快還拍攝了一組與百年前故宮老照片的對比照。“這個真的很有意思,我就發現一切好像都變了,但是又好像什麼都沒有變。讓我有時候感覺只是照片從黑白變成了彩色,但是的確就像新華社一代又一代的攝影記者來記錄故宮一樣,也是一代又一代的故宮人來守護故宮,所以它才能夠完整地保留到今天,而且越來越好,越來越開放。”
談到未來將如何拍故宮,金良快坦言,照片包含的信息量稍微少了一點,少了主人公背後的講述。“這個也是我接下來要發力的地方,比如文物修復師,我想更多地把他們的故事,用更加生動的方式,不僅僅是攝影,用文字、用影像、用更多的方式記錄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