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悅聽】走近電影藝術
2025-08-19 10:15:56 來源:新華網
新華悅聽,值得一聽。大家好,這裡是《新華悅聽》,我是本期主播文倩,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文章是《講給年輕人的北大人文課(第一輯)》一書中的《走近電影藝術》(節選)。
2012年,伊斯曼柯達公司申請了破産保護,這也意味着電影行業步入數碼時代。
“膠片死亡”不僅象徵着一個時代的結束,更引發了一系列視覺文化的深刻變革。隨着天網系統的完善,我們已逐漸步入了吉爾·德勒茲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的“控制社會”。機械視覺監控鏡頭的出現與電影攝影機的發明有着千絲萬縷的&&,但二者又存在本質上的區別。電影攝影機的發明讓人們能夠通過鏡頭去觀察世界、記錄生活,而機械視覺監控鏡頭的全面應用則使人類成了被機器觀察的對象。人的中心地位在過去是無法被動搖的,但新技術的出現正逐漸改變這一局面。
在閱讀了幾篇關於人臉識別技術的論文後,我深感震撼。我們的面孔是如何被那些機器準確辨識的呢?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應用問題。實際上,它背後涉及一系列複雜的參數設定。儘管技術衝擊對電影的影響如此之大,但電影人似乎至今還未給予回應。在我看來,“墨西哥三傑”等導演所創作的作品展現出了對技術變化的深刻理解。他們所拍攝的《荒野獵人》《鳥人》《羅馬》都是很不錯的電影作品。我們可以發現,人們用稍好一些的相機就能拍攝電影作品,一些大導演也會拿着相機拍電影。阿方索·卡隆就曾手持相機拍攝電影《羅馬》。從某種意義上説,電影在改變,電影也沒有改變。大家可以看看這些導演拍攝的電影,並觀察他們是如何嘗試回應新技術所帶來的衝擊的。
我們經常將銀幕比喻為“窗口”,並認為銀幕是透明的,世界似乎就在銀幕的後面。在探討電影藝術時,許多電影人和理論家更傾向於將電影比喻為一面“魔鏡”,因為它能夠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反映人們的內心世界。有人將電影銀幕上的畫面視作“畫”,因為這些畫面是電影藝術家們精心設計過的。電影並不是對現實的簡單複製,它體現了藝術家對現實的重新詮釋和創造。實際上,這三種比喻揭示了電影藝術的三項基本功能——電影能夠再現現實,電影能夠反映人的內心與靈魂,電影是構造美的有力手段。作為一種公共藝術,電影藝術具有賦予人性的功能。阮玲玉曾在《神女》一片中扮演了一名街頭妓女。通過這部電影,我們看到了看似最卑賤的人展現出了最偉大的母愛。在這部電影中,邊緣人、卑賤者、局外人被賦予了人性。當然,電影藝術也具有剝奪人性的功能。在某些電影中,在討論某些群體時,畫面中會出現蟑螂、老鼠等骯髒且繁衍力極強的動物。
我們可以看到,20世紀的許多電影海報選擇以人的背影作為主要畫面。在一些電影的前半部分,主角未曾以正面示人,當電影快要結束時,觀眾才能看到主角的臉龐。這種呈現方式使觀眾與角色建立了情感上的連接。觀眾通過電影走進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經歷,感知他們的內心世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電影往往聚焦於那些被標籤化、污名化和被剝奪了發聲機會的人群,我們得以通過電影看見他們、了解他們。
電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人性的&&,熱愛電影的人能夠通過觀看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影更深入地洞察人性。我們的生命雖然短暫且有限,但電影使我們的生命變得更為豐富和充實。好的電影能夠拓寬我們的視野,加深我們對自我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電影能讓我們意識到,什麼是我們所擁有的,什麼是我們所匱乏的。
講給年輕人的北大人文課(第一輯)
王博、吳曉華 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北大滴水湖大講堂”是由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聯合北京大學舉辦,由北京大學上海臨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校友會、上海港城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等相關單位深度參與,依託北京大學在人文、社科、經管等領域濃厚的歷史積澱、師資力量和校友資源,重點聚集政策經濟、人文藝術、社會民生等領域而開設的系列講座。
自2023年8月起,“北大滴水湖大講堂”每月邀請具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來自北京大學的專家教授、知名學者,或北大校友到臨港新片區開展深度交流,有效提升臨港新片區和南匯新城城市文化軟實力、競爭力,為“年輕的城,年輕人的城”勾勒更豐富的文化肌理,注入更強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