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廚房裏的化學實驗》顧春暉 著 機械工業出版社
老話説的好: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不過,老話的聲音逐漸式微,另一種説法卻逐漸聒噪起來:“日常買菜只需加減乘除,物理、化學又離生活相去甚遠。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數理化。”這種想法相當危險,它將熱血少年從“星辰大海”拉向實用主義的泥潭,這只能讓我們返回曾經封閉、愚昧、自私的小農經濟。
曾幾何時,鄉村的“巫婆”“神漢”利用民眾對化學反應的無知,用奇異的化學反應現象裝神弄鬼,騙取錢財。隨着基礎教育的普及,雖然“巫婆”“神漢”不復存在,但還是有不少宣傳利用人們對化學的刻板印象,行偽科學之實,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20世紀80年代,騙子王某屢次表演“水變油”的障眼法,騙取資金4億元。不少植物萃取類産品還在宣傳“本品不含化學物質”。2015年,某品牌化粧品打出“我們恨化學”的廣告語。後來在北京大學化學學院的抗議下停播,我當年也參與了抗議的聯名與聲援活動。
“小時候我吃了很多東西,都記不清是什麼了,但我知道它們中的一部分變成了我的骨和肉。”這闡述了青少年時期學習基礎學科的重要性。教育學家懷特海指出:“當一個人把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化學教育能夠塑造嚴謹的邏輯、唯物世界觀、科學的方法論與處理問題的一般解決方式。如此來看,即使未來不從事化學相關職業,開展基本的化學教育也是相當有必要的。
作為人民教師,我深感化學科普工作任重道遠,責任重大。
我曾接觸歐姆社(一家日本出版社)的一套漫畫學科課本,並完整地讀完了《線性代數》那本書,讓我眼前一亮。這本書以連環漫畫的形式講述了主人公的社團生活,社團活動中完整地講述了線性代數的知識體系,還配了一些練習題。
説實話,我國漫畫科普作品不少,但內容分散的居多,很少看到能像外國作品那樣,將學科知識體系、教學大綱內容完整地融入作品,形成一本可以讓適齡學生閱讀的“漫畫入門課本”。受國外優秀作品、優秀課例 啟發,我希望能將漫畫式表達與游戲化交互融入化學教育,做一本有中國風的“漫畫入門課本”,讓作品兼具可讀性、系統性與嚴謹性,這便是本書創作的思路與緣起。
漫畫和游戲曾被視為孩子的“精神鴉片”,被老師與家長視為洪水猛獸。但我堅持認為,漫畫和游戲是學習路徑而不是結果。倘若二者能為掌握知識服務,勢必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學科知識是生活經驗的昇華與樸素總結,我常囑咐我的學生,體會化學最好的方式就是參與家務勞動。從傳統手藝的“煎炒烹炸”,到風靡全球的“分子料理”,化學從來沒有遠離廚房,遠離我們的生活。為此我設計了“廚房一家人”場景,結合“哥哥在飯店勤工儉學”與“哥哥幫妹妹輔導化學”兩條主線,將九年級上下冊知識和一些必要的化學常識串聯起來,編成了一整篇其樂融融的故事。書中的家庭成員就是隔壁飯店的模範夫妻、鄰家的學霸大哥和俏皮小妹,他們個性飽滿、相互溫暖、其樂融融。時間匆匆而過,當哥哥踏上大學求學的飛機,我們的故事即告一段落,我們也完成了最後一課。
為了提高低齡群體的接受程度,我在書中設計了許多有趣比喻的類比。例如,將元素周期表比喻為超市的貨架、將化學用語的規律類比為英文的語法、將氯化鈉的形成比喻為“鈉同學”將電子作為禮物送給“氯同學”……這些類比不僅降低了理解概念的門檻,在未來學習中,這些思維方式也會有所裨益。
在學習化學的同時,我也積極引領孩子認識到化學的影響與社會價值。例如介紹乙醇的時候,我以“飛花令”的形式展示了我國古代酒詩文化,又介紹了酒精中毒的原理、講述了中外關於禁酒令的奇聞軼事,引發孩子對不良嗜好的反思。介紹二氧化碳的時候,我專門科普了二氧化碳與溫室效應的關係,並介紹了我國的“雙碳”政策,讓孩子感受到我國政府與化學家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與擔當。
除此之外,我用大量的篇幅鼓勵孩子參與家務勞動、與家庭成員經常溝通。除了在廚房即可完成的動手小實驗外,連環漫畫中的勞動場景、美食的製作過程都是真實可靠的。孩子真的能根據書中的描述,在家長的協助下將一道道中華美食呈現在餐桌。
最後,我希望在讀過《藏在廚房裏的化學實驗》後,有更多的小朋友從此書收益,家長能夠在陪讀過程中增長見聞,家長和孩子在實驗互動的過程中能夠增進感情。如果孩子們能夠從本書中感受到化學學科的樂趣,有意願閱讀更多與化學相關的書籍,開啟深度學習之旅,我將倍加欣慰與歡喜。(顧春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