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熳 著
內容簡介
《醫海文心》是一位醫學教授對自身成長經歷和醫學生涯記錄的文心之作。分為“人間有情”“訪學散記”“醫海泛舟”“冬日暖陽”“文海歸心”五個章節。她在書中深情回憶了祖輩的關愛,用文學治愈自己的童年創傷;記錄在澳大利亞訪學時對當地風物的感受,在國外從事醫學工作的甘苦和見聞;收錄了學醫經歷和創作的小説;本書還圖文並茂展示了作者從事公益事業的點滴,傳遞了其熱心公益、無私奉獻的大愛大義。

圖書實拍
圖書目錄



書 評
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
鮑 風
(文學評論家、作家)
李熳在澳大利亞訪學時,為了記錄下自己的學習與生活,為了記錄下對家人與師友的思念,也是在文學筆友的鼓勵下,堅持寫博客。這喚醒了她沉睡已久的文學夢。之所以説是“喚醒”,是因為李熳從小就有一個“文學夢”,只是後來選擇了醫學專業,後來又留校任教,讀書時學業繁重,留校做老師後教學與科研繁重,這讓她不能不暫時把“文學夢”擱置起來。“文學夢”也就漸漸沉睡下去。但寫作的念頭、希望成為作家的念頭,時時襲來,這讓李熳一次次停下醫學論文寫作,一次次打開電腦,在鍵盤上敲下一篇篇記錄着心靈之旅、生活之旅的散文。如今,李熳從自己的作品中精選出一部分結集成冊,這便有了文集《醫海文心》的出版。
在《醫海文心》所收42篇作品中,李熳記錄了自己的童年追求、求學過程,以及海外生活學習經歷,還有自己參與社會慈善活動的生動細節。從這些散文裏,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對人生的熱愛,感受到作者對事業的執着,感受到其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的那份熱忱。應該説,《醫海文心》是李熳生活史的生動記錄。
李熳老師和學生們在公益活動中
“真”是收錄在《醫海文心》的散文給人的最為突出的印象。這裡的“真”,不僅是“事”真,更重要的是“情”真。無論是《夢回童年》《我們的浪漫》,還是《我和老外同事相處的幾大秘訣》《海外游子的中國胃》,還是《秋天的收穫》《愛心衣櫥送新衣》,都是李熳人生的真實記錄。李熳為了圓文學夢,如饑似渴地閱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為了能更多地讀到自己心儀的小説散文,為辦一張市圖書館借閱證,李熳曾多方求助;作為一個學醫者,李熳為了救治病患忙前忙後,為上好每一節課,李熳總是挑燈夜戰,不知疲倦;為了給那些處於貧困中的孩子送去圖書和衣服,李熳幾經周折,翻山越嶺,數次累病;每一篇散文,都有作者自己的身影,每一篇散文,都是李熳自己生活的記錄。更為重要的是,李熳記錄自己的生活與學習,記錄自己參加社會公益事業的過程,並非一種“零情感”式記錄,而是充滿激情與熱烈,火熱的情緒感染,滲透在散文的字裏行間。這讓李熳的散文有一種特殊的感染力,使其散文有一種強大的“帶入感”,讀者在不知不覺中被散文中流露的真情感染、打動。
“敘事性”是李熳散文的另一個特點。讀李熳的散文,很少看到其對景物的工筆描寫,更少領受其對人物心理的細緻刻畫,其散文通過快節奏的敘事,將作者的情緒體驗融入其中,讓讀者在散文的敘事中,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與對事業的追求。正是因為有着濃厚的敘事性,李熳的散文呈現出一種強烈的生活實感。
因為其“真”,因為其“敘事性”,讓收錄在《醫海文心》裏的散文從整體看,呈現出一種“自敘傳”的特點。作者在這些散文裏,除了記錄自己的人生經歷外,也記錄了自己人生每一個成長節點的所思所想,記錄了自己對人生、對事業、對親情、對社會公益事業等認識的每一次提高,所以我們同樣有理由把這本散文集當做作者的精神成長史來閱讀。
李熳在《醫海文心》的自序裏説:“醫學是我的使命,文學是我的愛好。”我一直想,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學醫者總懷一顆“文學的心”?我們熟知的魯迅、郭沫若、渡邊淳一、毛姆、契訶夫,還有濟慈、柯南·道爾,還有中國當代作家余華、畢淑敏、馮唐等等,無不是學醫出身,他們有的甚至在寫作之前從醫多年,有的甚至邊寫着小説邊從醫,他們是不是在學醫的過程中,希望通過文學審美,讓自己的職業變得溫潤一點?或者,他們在學醫後見到患者面對疾病的無助,更希望有機會通過文學寫作,對人生的終極意義有所思考?
作為一位大學醫學教授,作為一個文學逐夢人,作為一個社會公益事業的參與者與組織者,在繁重的教學科研之餘,在繁忙的社會公益活動之隙,勤於筆耕,忘情文學,應該説,是李熳之幸,亦是文學之幸。(來源:《現代快報》)
相知無遠近 萬里尚為鄰
——《醫海文心》跋文
譚玉平
(新華網監事長、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副理事長)
手捧李熳教授的《醫海文心》, 我首先看的是“冬日暖陽”一章,十幾年來的溫暖場景一幕幕在眼前浮現。
2006年,北京兒童醫院血液科的秦茂權主任找到我,説有一個非常感人的事情,希望我幫助一下。牡丹江一個副鎮長關雲,為了挽救一名患白血病的棄嬰蓉蓉,已經傾家蕩産、走投無路了。那時候中國的互聯網自媒體沒有今天這麼發達,我就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發出了紀實文章《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女兒》。文章發出後,很快就受到來自社會上的關注。當然也有不少質疑,認為我們是騙人的,説什麼的都有。但我堅信,我們這個社會絕對不缺乏愛心。在連續發出幾篇文章後,一些素不相識的網友——夢冰、鷹的天空(詩人張紅櫻)等人紛紛加入這支拯救隊伍中來了。特別是網名為“澳洲的夢裏樓蘭”的朋友引起我的注意,她不停地轉發我的博文,還拉自己的親戚朋友一起捐助。
經過&&得知,“夢裏樓蘭”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在澳大利亞做訪問學者的李熳教授。在我們大家正在救助蓉蓉的同時,一位加拿大的華人網友又向我們發出了求助。他返回溫哥華時路過上海,遇到一位安徽阜陽的男子獨自帶着一對殘疾雙胞胎四處求醫,他希望我們也能伸出援助之手。於是我們大家又積極行動起來了。就這樣,我們這些愛心朋友,加上北京的憶夢、萬水千山、多多、明月,長沙的小飛,福建的夜子等等一隊人馬,産生了大家聯合起來做一點公益的想法。“眾人拾柴火焰高”啊,畢竟當時都是年輕的朋友,説幹就幹,我們成立了自己的聖諾亞愛心公益社團,團結了一批愛心朋友,從“西部助學”到“北京太陽村”等項目,風風火火地幹了起來。彼時的樓蘭雖然遠在澳大利亞,但幾乎每一次網上討論都少不了她。李熳教授負責聖諾亞宣傳組的工作,率領寵愛、飄雪、亞當、心心、多多、菲菲、夢婷、小亮、遙遙、心飛揚、心舞、石頭、旁觀者、歐陽清梧、孟杉等志願者,在十多個門戶網站和論壇進行公益募捐和宣傳,吸引更多人加入愛心隊伍。後來,樓蘭訪學歸來,就更多地實地參加我們的公益活動了。而且,在緊張的教研工作之餘,她把湖北的公益活動做得有聲有色。從“聖諾亞”到“愛心衣櫥”,樓蘭都是湖北公益活動的實際組織者。她説自己不當站長,就當一名資深的志願者,支持站長琦琦爸爸(何航)的工作就可以了。但我們心裏都知道,樓蘭是有實無名的站長。直到有一年我去湖北出差,正好趕上樓蘭組織武漢理工大學的師生為血液病大學生小春組織義賣,我才見到網上這位風風火火熱心公益的大教授本尊,她居然是一位那麼瘦瘦小小的弱女子!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大家都知道,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能可貴的是長期堅持下去。公益路上的酸甜苦辣不是外人所能理解的。但我們在李熳教授的這本書中,讀到的是堅韌執着的追求,是成功幫助他人的喜悅,是一種忘我的豁達。每年“99公益日”剛結束,教授就開始為第二年的目標而努力。那麼長的捐款流水賬,每年一筆一筆記錄下來,記錄的是大家的幫助,記錄的是自己的無私奉獻,記錄的是對愛心朋友的感恩之心。當小春病癒出院繼而完成學業,教授比自己的課題通過還高興;當雲秀順利考上大學,教授比自己的女兒拿到錄取通知書還激動。公益人付出的是汗水加淚水,收穫的是內心的強大和富足。這種滿滿的幸福感,也不是常人能夠體會的。
心中有愛,滿目皆花。作為教授,作為學科帶頭人,李熳教授在工作中必然有這樣那樣的煩惱。“醫海泛舟”裏可以看到她從事基礎醫學教學和科研的酸甜苦辣。作為女兒、妻子,作為兒媳婦,作為母親,也必然有這樣那樣的家庭瑣事。“人間有情”裏,可以看到她對已故長輩的懷念,對親情的眷戀,和對友情的珍惜。李熳教授喜歡隨手記下每天的所思所想,我曾對她説,你是被醫學耽誤了的作家。“短篇小説”裏,可以看到她編織故事的才華,她寫的《銀杏園春秋夢》,讓我看到了中醫大學生的風貌。
無論是從本書中,還是在我們的公益群裏,永遠也看不到教授的任何抱怨。教授給我們的永遠是那種快人快語、風風火火、雷厲風行的印象。在她的眼裏,這個世界是這麼的美好,如果還有不完美的地方,那我們努力去做好。教授的風格,也深深地影響着眾多像小飛、夜子這樣身邊的志願者。我知道,小飛並沒有把她當作一位大教授,一名博導,而是一位無話不説的知心姐姐。教授也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凝聚了湖北站乃至全國的每一位志願者。
有愛的人永遠年輕。很難想象,年近半百的教授永遠這麼精力充沛。她自己要改課題,要輔導學生,要教育孩子,還要管理那麼多的公益群,組織那麼多的公益活動,還擔任黨支部書記,完成各種各樣的支部工作。我給教授最多的話就是“注意身體”“注意休息”。特別是在遭遇某些突發災難時,深夜我都快睡了,看到她還在各個志願者群組織各種物資調配、人員車輛安排、善款的籌措和使用。而經常大清早我醒來,看到群裏教授又開始了工作。我想,這就是大愛的力量在支撐着這位瘦小的女性,為國家分憂,為社會效力。
在我的公益朋友中,李熳教授是學歷最高的;在我的這些高學歷的朋友中,李熳教授是公益做得最好的!公益,不是一個人做多大的事,而是很多的人,長期去做好每一件小事。我想,教授此書,既是那些資深志願者們的精神家園,也是那些即將踏上公益之路的年輕人的指路明燈。
《醫海文心》,一位醫學教授的文學夢,也凝聚了我們志願者團隊的公益情!
作者簡介

李熳,筆名夢裏樓蘭。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熱愛文學,熱心公益。曾在《美文》《長江日報》《武漢工人報》《崑崙文苑》等刊發表多篇文章。曾被評為2017年度“洪山好人”,2017年華中科技大學師德先進個人,2018年度“硚口新時代楷模”,2019年度“愛心衣櫥”優秀志願者。(來源:中國文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