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湖上是君家
有約來看巨勝花
踏破白雲秋一片
不知還隔幾重霞
初讀此詩,是不是有“雲深不知處”之感?這是哪位唐詩大家所作?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作者是明代畫家、詩人陳寬。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中流擊水的文化健將,他們集詩琴書畫音一身,在詩詞、書法、繪畫,有的甚至音律方面都極具造詣。唐朝的王維,宋朝的蘇軾,明朝的陳寬、陳完兩兄弟都是工於詩書畫的大家。
陳寬,字孟賢,號醒庵,祖籍廬山南康府(今廬山市)人,曾祖陳徵遷江蘇吳縣。“吳中稱經學者,皆宗陳氏”。陳寬與弟弟陳完互師互學,詩畫雙傑,尤善山水,與杜琼、劉玨、王貞、沈恒吉、馬愈名品相同。與其他詩人所不同的是,陳寬的詩大多都是題畫的。在畫上題詩,錦上添花,也是文人的一種雅趣,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陳寬曾經在自己祖先的畫作上詩——
綠水園中舊蓽門
清風喬木至今存
千金遺墨人間得
腸斷題詩到子孫
陳寬還有一首七言律詩,彰顯他的詩詞功力——
題燕穆之楚江秋曉圖
五更人語覺潮生
估客帆檣候曉行
樹色不分雲夢澤
雞聲已動漢陽城
天空畫角吹霜盡
月落銀河入鬥橫
欲問楚南千古事
至今江水為誰清
現在陳寬並不被大眾所熟知。但如果研究中國傳統繪畫史,特別是中國山水畫,明代吳門畫派是一個繞不開的主流。吳門四傑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大家所熟知的。他們四人從藝術上在全面繼承宋元以來中國畫的優秀傳統基礎上,形成了各自的獨特風格。他們每人的畫風有着鮮明的地域特徵,並對後世影響深遠。
蘇州地區得天獨厚的水陸交通優勢,手工業繁榮,商品經濟活躍,造就了該地區的富庶和繁華。經濟活躍同時也促進了文化藝術的全面發展,出現了不少文化藝術卓有成就的人物,吳門畫派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吳門畫派的形成,也標誌着文人畫走向極盛的階段。吳門畫派領袖人物沈周即出身於彼時富裕收藏的士大夫世家。沈周自小受家庭親友前輩的熏陶,詩文書畫成就造詣極高。載於美術史冊的《廬山高》就是其有名的代表巨作,該畫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1467年,41歲的沈周,正值藝術創作的盛年。是年,他的老師陳寬七十歲壽辰,為表達對老師的祝福和敬仰,沈周傾情繪製了《廬山高》圖巨幅作品作為壽禮獻給恩師。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子貢尊師、張良拾履、程門立雪等歷史上關於尊師重道的典故很多。韓愈《師説》首言“古之學者必有師”,並強調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些歷史典籍中關於尊師重道的典範,精研詩文書畫的沈周不僅早已爛熟於心,而且身體力行。沈周侍奉雙親就十分孝順。父親去世後,多次有人勸勉他做官,他都以母親年老為由推辭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何況是自己的恩師。為表達自己對老師德行修養的讚頌和尊重,一件以表達師恩浩蕩為主題的山水畫成為美術史冊中的經典名作。
《廬山高》圖,沈周借鑒元代畫家王蒙的筆意,描繪廬山層巒疊嶂的景象,皴法多變而靈動厚重,筆法穩健,氣勢雄沉蒼鬱。畫中山頭雲霧飄渺,懸崖瀑布飛泄,水流擊石,樹木、小草、石階、人物等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可是,作者並沒去過廬山,憑藉想象極力刻畫廬山大氣恢宏之勢,來謳歌老師陳寬的學問道德令人高山仰止。
沈周為恩師祝壽為何選擇廬山為主題?這還得將沈陳二家往上數三四代梳理一下。陳寬曾祖父陳徵(字明善)為避亂從廬山遷居吳中,陳寬的祖父陳汝言與沈周的曾祖父沈良琛以及大畫家王蒙是至交,陳寬的父親陳繼是沈周父親沈恒、伯父沈貞的老師,至陳寬又是沈周的老師。陳寬給沈周的祖父沈介休、父親沈恒吉都有題詩:
題謝葵丘雨中訪沈介軒畫
詩題畫裏記相尋
白髮蕭蕭別意深
惆悵十年遺墨在
秋風暮雨故人心
題沈臞樵雪中訪沈介軒畫
雨中訪舊憶葵丘
冒雪臞樵又泛舟
兩度共留詩畫去
山陰誰説晉風流
題沈恒畫扇
紅樹丹山領去舟
摐花香老不勝秋
滄江風月誰人管
且向前汀問白鷗
儘管陳寬已經算不上土生土長的廬山人,但他時常”西望懷故都”,對故鄉有深深的眷戀。”尚知廬靈有默契,不遠千里鐘於公”,沈陳二家如此師生世續罔替,沈周於是悉心創作這件具有寓意雙關的山水畫作為壽禮獻給恩師,既表祝壽之意與敬仰之情,亦緩解了老師思鄉之苦,十分體貼而周全。
筆者近日有幸從藏家收得一方陳寬使用過的硯&。是硯長22.7厘米,寬15.2厘米,高4.6厘米,典型的明式抄手硯形制。該硯包漿醇厚,硯堂抹水後細賞,鷓鴣斑、哈肚皮青花、蟻腳青花立現眼前,石質蒼潤古厚,實為端石上品。是硯硯崗飽滿,硯池開闊,形制大氣。硯額中央有一眼柱,惜已殘,但隱約可見。&&故宮博物院藏有東坡硯和早年出現於拍場辛棄疾的”稼軒硯”亦與此硯池柱類同,故也有謂”涵星硯”一説。是硯其最大特點是硯的四週和硯面全部雕刻梅花薄意,這種形制的硯加以滿滿的紋飾在明代非常罕見。
此硯四週滿雕梅花。自古文人多愛梅,梅妻鶴子佳話不斷。可想硯之主人對於梅花冒雪衝寒高超的品格的仰慕和喜愛,也是硯之主人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君子情懷的體現。細審該硯,梅花的雕刻比較獨特,滿硯梅花只見花瓣,不見繁枝密萼,地紋滿飾海水紋,整朵的梅花夾以散落的花瓣自然飄落在海水紋上,讓人自然聯想起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金冬心的畫梅詩句:“偏是春風多狡獪,亂吹亂落亂沾泥”。也許是硯主不想讓梅花沾泥,來吧,只有落到我的墨海裏!
難得的是,該硯背有精緻的銘文:“主人往矣昌厥後,梅花不凋石生壽,生兮生兮,爾永保此,清芬貞奕,世以相守。雲舫世講出示其尊甫醒庵先生遺研(硯),屬題率爾應教,壬辰夏日秋濤孫枚。”從銘文內容可知,硯主人醒庵先生即明代大畫家沈周的老師陳寬,雲舫即陳寬之子,秋濤孫枚即是陳寬的學生。
陳寬生於1404年,卒於1473年,跟這個歷史時間段最接近的壬辰歲有兩個,1472年和1532年,1472年陳寬還在世,銘文明確”主人往矣”。顯然1472可以排除。1532年是嘉靖十年歲次壬辰,這一年陳寬已過世59年了,由此推算銘文書寫的時間當為1532年夏天,陳寬之子云舫向孫枚出示此硯並請題寫銘文。孫枚與雲舫同輩,且孫枚在雲舫心目中應是陳寬的得意門生,從銘文中的書法水平就已顯露。整篇銘文五十九字,通體楷書,書刻俱佳,章法上分兩部分,正文和題款,正文字徑略大,落款字徑稍小,整篇章法有行無列,大小疏密有致,輕鬆自然。靜觀則婉麗飄逸,雍容適度,圓潤閒雅。細察用筆,尖鋒起筆收筆圓厚,起收乾淨利落,法度謹嚴而意態生動,每一點一畫都值得細細品味,濡墨吮毫運指中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和晉唐風致。
南宋范成大在他編的《范材梅譜》開篇即是:”梅,天下尤物,無問智賢愚不肖,莫敢有異議。”歷代關於梅花的詩詞成百上千,故梅花成為文人學士筆下的常客,堪稱文人騷客的最佳搭檔。南朝陸凱以梅來傳遞友情詩幾乎家喻戶曉——
折梅逢驛使
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
聊贈一枝春
梅花傲霜鬥雪,堅韌不拔的高潔品質,被歷代文人稱頌。孫枚非常理解陳寬的愛梅情結,梅花的淸香芬芳和臨寒獨放的堅貞品格已隱喻在硯裏。”梅花不凋石生壽,生兮生兮,爾永保此”。硯壽以世記在宋高似孫《硯箋》雲:”筆之壽日,墨之壽月,硯之壽世”。筆墨與硯動靜之分,清乾隆著名的硯銘”以靜為用是以永年”。故硯以靜方壽,孫枚希望陳寬的子孫”爾永保此”,”清芬貞奕”先祖高貴的品格”世以相守”。硯銘從文字、到章法,無不透着孫枚對恩師的敬仰。
師出同門,此題款,也與沈周的《廬山高》一脈相承。讀此硯銘,就如同觀摩沈周的畫作。誠然,師之所存,道之所存也。
隨着中國夢的逐步實現,文物從海外回流越來越彰顯大國實力和文化自信。這方輾轉於歷史長河中五百多年的端硯,見證過歷史的興哀、朝代的更替。曾經流落過海外,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靜妙軒主人收藏著錄,近年也在西泠拍賣上露面。
人不言,器能語。是日,燕京普降大雪,置梅硯於案上,觀之如沐春風,神清氣爽,令人如癡如醉,愛不釋手。梅花的清幽淡香,透過飄灑的飛雪、穿越呼嘯的北風,氤氳在都市的夜空,沁人心脾。誠如明代憨山德清詩云——
雪裏梅花初放
暗香深夜飛來
正對寒燈獨坐
忽將鼻孔衝開
(作者:譚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