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書單|剛過去的11月,這10本新書值得一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2/07 09:46:30
來源:紅星新聞

編輯書單|剛過去的11月,這10本新書值得一看

字體:

  在剛剛過去的11月,各大出版單位接連推出了一系列新書,在這批新書裏,紅星文化頻道的編輯們經過投票,形成了這份“11月編輯書單”,希望將我們發現的好書分享給更多的讀者,以饗閱讀之美。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閱讀喜好,梳理編輯們的投票,不難發現,11月的非虛構類作品更受編輯們受歡迎,《臟活》,指向了工作中的道德成本的問題;《躺不平的千禧一代》展示了美國打工人深陷倦怠的境地;《日常的深處》則思索了“懷舊”問題,王小偉用一些老物件,串聯起兩三代人的集體記憶。還有記錄17世紀的歐洲女性生活的《邊緣女人》、蘇珊·桑塔格癌症病癒後出版的《蘇珊·桑塔格訪談錄》等等。

  當然也有文學作品,《雌犬》是一部關於母性、暴力、自然與孤獨的力作;《狐狸的灼心》是父親對女兒的一本凝結愛與消亡的追憶之書;《重案檢察官》則是一級檢察官左權根據他11年間親歷的案件改編;此外還有陳年喜的詩集《炸裂志》,我們從詩中,可以窺見他在礦山與詩歌中的漂泊。

1、《臟活:必要工作的道德傷害》

作者:[美]埃亞勒·普雷斯(Eyal Press)

譯者: 李立豐

出版方: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望mountain

  無權無勢者做些臟活,有權有勢者坐享其成。為什麼有些職業既不道德又不體面,還有人搶着做?當工作不再享有尊嚴,我們是否有退出的選擇?

  在這本講述職業與不平等的非虛構著作中,作者援引了“臟活”的概念,即社會中不可或缺但被視為骯髒、下作的工作,如屠宰場的移民勞工。這些人無權無勢、朝不保夕,還會遭受羞辱與良心譴責。而公眾寧願被蒙在鼓裏。本書描述了“看不見的工作”背後,資本如何與權力、技術共謀,塑造了不平等的權力結構,揭示了工作中隱藏道德成本的真相。

2、《雌犬》 

作者:[哥倫比亞]皮拉爾·金塔納

譯者: 陳超慧

出版方:南海出版社&新經典

  取材自作者十年叢林生活經歷:生猛濃烈的荒蠻故事,愛與暴烈原是一體。作者定居於太平洋海岸,與戀人在懸崖上建造小屋,最終因受家庭暴力而離開。

  《雌犬》包含同名中篇小説(《雌犬》)和五篇題材統一、風格相近的短篇小説,描寫了哥倫比亞叢林地區一群普通人的生活,構成了一部關於母性、暴力、自然與孤獨的力作。

  坐落於海岸邊叢林深處的小村莊裏,達瑪麗斯和丈夫過着潦倒的生活,她無比盼望孕育一個孩子,卻遲遲不能如願。一天,達瑪麗斯得到了一隻小母狗,她全心全意地照顧它、愛它,給它起了本來要給自己女兒的名字——綺裏。綺裏總是逃跑,讓達瑪麗斯擔心不已,但又總能安然無恙地回到家中。直到達瑪麗斯的愛變成怨恨,直到她發現綺裏懷孕了。

3、《邊緣女人: 十七世紀的三則人生故事》

作者:[加拿大]娜塔莉·澤蒙·戴維斯

譯者:李瑋璐

出版方: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望mountain

  17世紀的歐洲,當女性離開家庭、教堂等地,她們面臨怎樣的命運?

  《邊緣女人》是一部集中於個體的十七世紀歐洲社會史、文化史研究。以微觀史學代表人物著稱的娜塔莉·澤蒙·戴維斯通過流傳於世的回憶錄、自傳、著作等歷史文獻,梳理了十七世紀歐洲三位女性(商人格莉克爾、訓導者瑪麗、藝術家兼博物學家梅裏安)的人生經歷,進而研究十七世紀的社會歷史,是頗具代表性的文化史、社會史著作。

  作者根據她們的回憶錄、手稿等,重構這三位身份差別甚大的女性的生活,展示了十七世紀女性生活的多樣性。她們既不是貴族,也不是誰的繆斯,她們從未淹沒在母親的身份中,也從未作為妻子而被抹殺。

4、《沿着季風的方向:從印度到東南亞的旅程》

作者:劉子超

出版方:南海出版公司&新經典

  《沿着季風的方向》中,作者帶領我們前往季風吹拂的國度,在歷史與現實的穿梭中,捕捉這些正在發生巨變的地區的靈魂。

  在恒河河畔,他在眼中含淚的朝聖者和火葬&上的黑煙中,體會印度人近乎本能的生命延續感;在緬北金三角,他遇到説話文雅的華僑後人,艱難維繫當地唯一一所中文學校;在泰柬邊境,他探訪被地雷包圍的古寺,揭開一段隱秘的傷痛記憶;在印尼的伊真火山口,煉獄中謀生的硫黃工人向他伸出援手,他意識到人的存在才是爪哇的靈魂。

  他目睹現代化未能侵蝕的尊嚴感,也看到金錢與愛情的全球化交換;他見證文明的喪失和苦難的誕生,也頓悟支撐人類活下去的信念。他與形色各異的人物和生活相遇,以極具洞察力的冷靜筆觸,書寫在這樣的世界,還有這樣的人,在這樣地生活。

5、《日常的深處》

作者:王小偉

出版方:中信出版社&見識城邦

  在物質生活高度繁榮的今天,人們時常為外物所累,想回到相對貧乏的過去,重回人與物的和諧關係。為什麼柴火灶比煤氣灶燒菜更香?為什麼自行車比汽車似乎更能承載?為什麼爐子比暖氣更暖人心?

  作者王小偉從懷舊的影像中梳理內心,透過自身的經驗和長輩的回憶,回顧八九十年代以來我們熟悉的技術人工物是如何生滅的,試圖解釋為什麼在之前的歲月物件是如此金貴,仿佛家庭成員,而現在的物件變成了純粹的商品,只剩下乾癟的使用價值。

  本書中所談論的諸多技術物是“70後”“80後”“90後”共同的回憶,有些是比較單純的設備,比如電視、手機,有些是直接和生活相關的技術物,比如住房和服飾,還有飲食。作者以技術哲學為基,打破學術和文學的壁壘,把物當成主角,刻畫一段我們共同走過的集體歷史。

6、《狐狸的灼心》

作者:[法]妙莉葉·芭貝裏

譯者:張姝雨

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團&中信·無界

  《刺猬的優雅》作者妙莉葉·芭貝裏新作,一本凝結愛與消亡的追憶之書。

  上野春自幼見慣落雪在山澗岩石之上消融,懷着對藝術的熱忱,他走出了故鄉的大山,成為京都知名藝術品商人。在徹夜笙簫的聚會之後,他總會孤身回到自己的宅院。這一方偏隅便是他的港灣,亦是他的巢穴,直到而立之年後,他收穫命運最美好的啟示——在法國的某處,一個小女孩因他的一段異國情緣而出生。然而,女孩的母親卻不允許春靠近。

  透過私人攝影師的鏡頭,春收藏着女兒生命的每一個瞬間,用他的一生注視、觀察、陪伴女兒的成長。孤獨的靈魂跨越海洋,自此開始了隱秘的彼此救贖。

7、《躺不平的千禧一代》

作者:[美]安妮·海倫·彼得森

譯者:楊文展

出版方: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國的“千禧一代”(1981-1996年間出生的人),在“美國夢”的神話中長大,曾經對人生抱有遠大期望。然而當他們參加工作時,正值美國自大蕭條以來最糟糕的經濟衰退期。千禧一代成為美國現代史上第一代生活水平不如自己父母的人。僅僅為了在艱難時日中維持生計,這一代美國人就需要耗盡全力。

  本書考察了美國千禧一代中普遍倦怠的生存狀況。通過3000余份在線問卷、上百次訪談,用年輕人的訪談原聲以及作者的個人經驗,真實記錄了美國千禧一代在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承受的重壓,包括一路為了升入大學做準備的成長經歷、將好工作等同於過度工作的病態職場文化、被工作不斷擠壓侵佔的休閒時間,以及令人心力交瘁的育兒競爭等等。作者還探討了技術和社交媒體是如何通過創造持續的在線要求和“時刻待命”的壓力,讓美國千禧一代打工人進一步深陷倦怠境地。

8、《蘇珊·桑塔格訪談錄:我創造了我自己》

出版方: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 喬納森·科特、[美] 蘇珊·桑塔格

譯者:欒志超

  蘇珊·桑塔格,當代西方聲名卓著的知識分子,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大西洋兩岸第一批評家”,她的代表作《反對闡釋》《疾病的隱喻》《論攝影》,在眾多領域引發思想地震。

  經歷過文壇的無數交鋒,她的對手是癌症——這一次,她贏了。病癒後,她用前所未有的12小時長篇訪談,進一步敞開自己的世界,展現出感性與理性的無數分身,用談話譜寫自傳。

  不同於以往頗具論戰性的激進形象,在對話中,她展現出自我的多個分身與生命中無數私密切片,以及桑塔格之為桑塔格的重點所在:“要平靜地去愛,毫不含糊地去信任,毫無自嘲地去希望,勇敢地行動。”

9、《炸裂志》

作者:陳年喜

出版方:太白文藝出版社&果麥文化

  陳年喜,第一屆工人詩歌桂冠獎得主,央視《朗讀者》嘉賓,也曾應邀到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巡迴演講、詩歌交流。他的粗糲、悲愴與熾烈,打動千萬人。

  《炸裂志》是陳年喜的詩歌代表作,也是他作為“礦工詩人”最重要的作品,收錄了他153首詩歌,從動蕩的礦山生活,到北京皮村的城市求生,內容涵蓋了他艱難的爆破工生活,也有他融合了人文意象和歷史緬懷感的日常思索,開闊蒼涼,眷顧悲憫,呈現了一個最貼近土地的人,用飽經風霜的筆寫出的詩,即使被命運各種推搡,也沒有放棄。“我在五千米深處打發中年/我把岩層一次次炸裂/借此/把一生重新組合”,一字一句砸下來的重量,蘊含萬鈞之力。

10、《重案檢察官》

作者:左權

出版方:東方出版社&真故圖書

  本書作者左權,一級檢察官,重罪檢察業務專家,多次提前介入重特大案件,精通犯罪學和審訊心理學,擅長挖掘隱案,多次榮獲三等功及先進個人稱號。本書收錄的11宗重案,都是根據他的親歷案件改編。在他從業的11年中,利用專業的審訊手段,挖出了一宗又一宗大案,一個又一個匪夷所思的故事:一個男人每日申請死刑,只為了掩蓋一個不能暴露的人;一個女人殺夫後逃亡十七年,卻想用自己的秘密掩護另一個殺人犯……

  這些被疑犯藏在心底的秘密,就像深埋地底的屍骨,想要挖掘出來,需要佈線攻防、交叉印證、搭建證據鎖鏈等過硬的審訊技術,也需要像左權一樣精通審訊心理學,在不動聲色中擊破疑犯的心理防線,深入他的心理世界。

【糾錯】 【責任編輯:李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