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哥讀詩】據説他救了盛唐,卻救不了自己-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12/06 16:51:11
來源:新華網

【空哥讀詩】據説他救了盛唐,卻救不了自己

字體: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我們都知道這是李白著名的《獨坐敬亭山》。老師和“度娘”都告訴我們,這詩表現了詩仙內心無比的孤獨,和渴望得到大自然慰藉的迫切。但仔細想想,總覺得不是太明白,李白到哪都是呼朋喚友推杯換盞的,就是一個人也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而且,他游遍名山大川,“兩岸猿聲啼不住”,“飛流直下三千尺”,心裏怎麼就“只有敬亭山”呢?

  要解開這些謎團,還要認真再研究一下“詩仙”的人生軌跡。

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資料圖

  前文説過,大唐只有“皇家歌舞團”和“青樓歌舞團”兩種。當年,那些歌手們、詞作家們打破腦袋都要“吃皇糧”的。杜甫一生都圍着長安和洛陽在轉。如果他第一次高考就中榜,就不會説“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了,只因為他沒上去呀。他參加國考不中,還是有近道的,直接給玄宗獻文章。一篇不行就兩篇,兩篇不行就三篇。後來游蕩到巴蜀,聽到官軍打勝仗了,第一反應就要“便下襄陽向洛陽”。白居易儘管一生仕途坎坷,也不悠然歸南山,再不濟也要弄個半隱,誰會跟“皇糧”過不去呢?天才少年柳宗元自從被逐出嶺南後,就不停地寫信求人,後半生就在“寫信失敗,再寫信再失敗”的重復中度過,直到英年早逝。

  正因為如此,李白一生也就在求官的路上奔波。他從十幾歲開始出門進謁各路高人求推薦,直到告別人生前還在求推薦。但求官之路又如此坎坷,也是生不逢時啊。李同學出生的盛唐,也是盛産牛人,特別是盛産大詩人的時代。不會來個五言七言的,都不好意思出門見人。那些赫赫有名的大寫手,你未唱罷我就搶着登場。與李白同年出生有王維,而在他前後十幾年內,先後有孟浩然、王昌齡、杜甫、高適、岑參等出現。當時的樂壇就有王昌齡、高適、王之渙旗亭畫壁的佳話。

  李白和王維是同年出生的,但他倆的人生軌跡完全不同。王維屬於學霸型的“別人家孩子”,21歲就中進士做官了。而那個大李白十二歲的王昌齡更是氣人,人家兩次趕考,兩次都中榜。李白知道自己偏科,當不了學霸,所以壓根就不參加考試,不去丟人現眼。後來,李白的一生,就是求官失敗,再求官被遺棄,再求官被坐牢,直到病逝。他的一生,就是浪跡江湖的一生。生也江湖,成就了他狂放的豪邁詩風;死也江湖,在長江上飄泊了近兩年,染病而逝。

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資料圖

  但是,李白跟杜甫不一樣的是,李白在世就紅得發紫,走到哪都是一堆“粉絲”等着簽名的那種。安徽有個生意人汪倫,他不跟一般的“粉絲”一樣只知道追,他會營銷手段,所以不僅追星,還招星。他就給李白髮出邀請:“我親愛的偶像,你來我們家吧,我們這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酒有肉,你就儘管來享受吧。”李白真的就來了,而且來了一住就是半月多,畢竟偶像的生計也是難得有着落的。但李白知道,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吃了喝了,總得有所回報,於是大筆一揮,讓汪倫跟着自己“漲粉無數”: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接這種遊擊式的零活,不解決人生大問題的。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要弄一個官銜。李白堅信“我輩豈是蓬蒿人”,他就不停地找人推薦。在老家四川,他先後拜謁益州長使蘇颋和渝州(重慶)刺史李邕,可惜這兩次都失敗了,入仕之路並不順利。李白決定離開四川,到中原雲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廣結權貴、廣交朋友,展露才華,尋找機會。 大約在公元730年,29歲的李白來到長安,找到了衛尉張説——未央宮“警衛局司令”兼左丞相(副宰相)。李白希望張説能向玄宗推薦自己。張説還算給面子,便動用自己的權力,將李白安置在玄宗妹妹玉真公主在長安郊區的別館裏。誰知滿心歡喜的李白一住就是一個多月,別説玄宗,連玉真公主的影子都沒見着,李白這個急啊,煩啊,鬱悶啊,於是寫下了《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秋坐金張館,繁陰晝不開。”“苦雨思白日,浮雲何由卷。”天天陰雨綿綿,我想見到太陽啊!結果是太陽沒見到,張説卻去世了。李白心灰意冷,不久便離開了長安。

  不過,儘管沒能見上唐玄宗,也沒見到玉真公主,但這也不算白來一次長安。這個張説,可是很有能量的,他提拔扶掖的大詩人可不止一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張九齡,“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賀知章都得益於這位的大力推薦。所以,後來,賀知章稱李白為“謫仙人”,那也不完全是因為李白的詩喲。

  當然,向玉真公主推薦李白還有關鍵的一個人元丹丘。誰是元丹丘?中學背過“岑夫子,丹丘生,與君歌一曲”吧,元丹丘就是那個丹丘生。玉真公主信奉道教,丹丘生是道教界的掌門級人物,沒少為自己的“小迷弟”李白給玉真公主吹“爐邊風”。有了元丹丘的加持,玉真公主便也垂青一下這個張狂的落魄詩人。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沒有賀之章這樣的詩壇盟主的力挺,僅憑玉真公主,堂堂的玄宗皇帝是不會理睬他的,更別説什麼翰林待詔。畢竟在大唐樂壇,很牛很牛的詞作者一抓一大把。

  而我們的李白同學,是給點顏色就燦爛、給點顏料就開染缸的主。只是因為玉真公主在她眾多的道友中多看了李白一眼,到了李白這裡,就成了“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了。李白心裏“只有敬亭山”有點可能,玉真公主是不是“相看兩不厭”,還真不好説。要不,怎麼會有後面的賜金放還呢?

  説到元丹丘,就不能不提李白在揚州寫的那首著名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李白的詩大多都是豪氣沖天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飛流直下三千尺”,“十步殺一人”。這麼小資婉約的,還真少見。也有愛動腦筋的同學就問,躺在床上看月光,怎麼能舉頭、低頭做頸部運動呢?那是我們對當時的床不了解。現代帶腳的椅子出現宋代,此前床是坐具,不是臥具,所以叫坐床。臥具是榻,宋太祖説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不是臥床之側。這首婦幼皆知的《靜夜思》,給李白“漲粉”無數,其中一個“粉絲”便是孟榮。

  江都的縣丞孟榮,也是一個很文藝的青年,他十分崇拜李白。而正在這時候,李白家裏的生意受挫,家裏不再供他雲游了。孟榮此刻慷慨解囊雪中送炭,及時把自己的銀兩奉上。孟榮還建議李白別再四處漂泊,應當先成家,找到固定居所。在孟榮的撮合之下,李白入贅到湖北安陸的許家,過了一段安穩的日子。 這個許氏,便是武則天時期宰相許圉師的孫女,是湖北安陸的名門望族。李白和她生了兩個孩子,一個叫伯禽,一個叫平陽。娶妻這一事,李白還徵求了他的好友也是“偶像大哥”孟浩然的意見,孟浩然也極力支持。安陸果然不虛其名,李白便在安陸定居了下來,自此老婆孩子熱炕頭了。就是在安陸,李白遇到了道士中的大咖、玉真公主的密友元丹丘。在這一乾人馬的共同努力下,李白當上了翰林院待詔,也就是給皇帝寫歌作詞的人。

  翰林待詔是個新鮮玩意,這簡直是唐玄宗專門給李白所設。開元二年,公元714年,玄宗皇帝下詔新置翰林院,詔選在文章、琴棋、書畫、數術、僧道方面有造詣的專家以為翰林待詔(又名翰林供奉)。可是,詩仙是謫仙人啊,他嚮往的是來無影去無蹤的天馬行空,他哪能受得了朝九晚五的約束。夜場是他的舞&,酒館是他的歸宿。作為詩詞待詔,他經常是詔而不待,要不來了也是宿醉未醒,真正的“濃睡不消殘酒”。玄宗怎麼能容忍他呢?結果就是不出意外地被“炒魷魚”了。我們都知道,唐玄宗炒了李白的魷魚,後來安史之亂,玄宗皇帝又被自己的兒子“下了崗”。

  社會的一顆灰塵,落在個人頭上就是滅頂之災。李白無疑是安史之亂的受害者。我們都知道,就是沒有安史之亂,他也實現不了當帝師或宰相的遠大理想。但是,如果沒有安史之亂,他至少不會顛沛流離,更不會被坐牢發配。關於李白與安史之亂,有三件事見於史書或外傳,但一直存疑多多。

  其一,李白無意間幫助平定了安史之亂,從而拯救了盛唐。據説李白一天酒後走在并州(今太原)大街上,碰到一個下級軍官要被拉去砍頭。我們知道李白是“顏值控”,出門必長袍配長劍,並號稱“十步殺一人”。李白見這名軍官氣宇軒昂,便上前去了解情況。原來這個軍官叫郭子儀,因押運的軍糧被燒,要被軍法處決。李白找他們的“領導”求情。這“領導”便是哥舒翰。如果你不認識他,應該知道“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哥舒就是他,全名哥舒翰。哥舒翰見李白是天下聞名的大才子,又是皇帝身邊的人,就給了他這個面子,郭子儀便被李白救下來了。他救下了郭子儀,也無意中救下了整個盛唐。後來,安祿山叛亂,是郭子儀率軍力攬狂瀾救了大唐。所以郭子儀被後人稱為“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二十年”“再造王室,功勳一代”。但是,李白自己卻因為站錯隊,參與了永王的軍隊,被抓去坐牢。這時,是郭子儀給肅宗皇帝求情,才救了李白。

  歐陽修的《新唐書》中有這個故事的記錄。有據可查的,李白確實游過并州,但那時他還不是李翰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春天,36歲的李白游太原並北上雁門關。此時離他當翰林待詔還有7年。另外李白在大牢裏確實求過不少人,包括當年的高適,但高適並沒有接招。政治上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詩人們也是如此。李白入獄後,他最後一任妻子宗氏為救他四處求人,當時的江南宣慰使崔渙和御史中丞宋若思極力解救,李白方能獲釋。據説李白與宋若思的父親頗有交情,他們家還保存了李白的詩。

  其二,當年幫助過李白的宰相張説,他的兒子名叫張洎,他取了寧親公主,也是玄宗皇帝的女婿。李白後來進了翰林院,成了皇帝的紅人。由於前面的善緣,張洎與李白也成了好友。張洎和安祿山玩得很嗨。李白見安祿山有反骨,心直口快的李白建議張洎,少和安祿山鬼混,稱這個人很危險。沒想到這個建議,卻幫助了張洎。張洎自此以後和安祿山保持了一定的距離,也為張洎後來的平安着陸埋下了伏筆。這便是當年張家給李白安排玉真公主別館,無意所結下的善緣吧。這事也很戲説。作為一個自己的前面的路都看不清的李白,果真有這政治智慧,也就不會被逐出朝廷了。而且,張洎不僅沒有疏遠安祿山,還因為將當時的機密透露給安祿山被降了官。

  其三,李白在752年游范陽,也就是幽州,現在的北京。這裡可是安祿山的大本營,李白在這裡看到安祿山非常飛揚跋扈,李白認為這個人的野心十分大,不會只甘心做一個節度使,肯定會造反的。於是李白趕緊離開了范陽,並趕去長安向朝廷匯報。在離開之後,李白還專門寫了一首詩叫做《幽州胡馬客歌》揭露安祿山的陰謀:

幽州胡馬客,綠眼虎皮冠

笑拂兩隻箭,萬人不可幹

……

名將古誰是,疲兵良可嘆

何時天狼滅,父子得閒安

  於是有人説,李白詩中的天狼就是指安祿山,而父子就是指唐玄宗父子。事實上,李白離開幽州也還是一路游山玩水。他從范陽南下到了河北魏郡,然後向西到達山西汾陽。到汾陽後,沿汾水西進到潼關,然後上華山。此刻,他並沒有去長安匯報軍情,而是掉頭急速南下,到了安徽,渡長江,並於第二年,公元753第二次登上了敬亭山,寫下了這首“讀你千遍也不厭倦”的流行歌。

  敬亭山,有玉真公主的眾多道觀中的一處。作為皇帝的親妹妹,玉真公主不僅道友眾多,道觀也很不少。四處飄零的李白同學,雖年事已高,也睹物思人啊。但更準確地講,讀你千遍也不厭倦是事實,相看兩不厭只能是臆想。因為此刻,李白老同學已經被玉真公主相忘於江湖多少年了。(譚玉平)

  【空哥讀詩】一曲何滿子,幾多辛酸淚

【糾錯】 【責任編輯:高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