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悅聽】這些以花草果木為名的地名,讓人眼前一亮!
2023-08-25 17:00:00 來源:新華網
“新華悅聽,值得一聽。”大家好,這裡是《新華悅聽》,我是本期主播澤坤,今天給大家分享文章節選自《地名裏的中國》一書中的《以鳥獸草木之名 動植物主題下的地圖之旅》。
植物作為人類主要的食物、藥物來源以及天然飾物,長期以來都備受重視。我國歷史上更不乏以植物命名行政區劃的先例。以花命名的如山東菏澤下轄的牡丹區、江西蓮花縣、湖南長沙芙蓉區等。被列為中國十大名花之一的桂花,更與廣西桂林有着不解之緣。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時,便因廣西桂樹成林而於當地設置桂林郡,至今廣西仍盛産桂樹。與桂花同為中國十大名花的梅花同樣被運用於地名之中。除了隋開皇十八年(598 年)建立的湖北黃梅縣——當地誕生出了享譽中外的“黃梅戲”,宋代因在廣東與江西交界處大庾嶺廣植梅樹,乾脆把大庾嶺改成了梅嶺,並順手將鄰近的敬州改為梅州。松、樟、桐、柳等樹木也常被用於命名地方。如以松為名,全國便有松滋市、松溪縣、松潘縣、松北區等 9 處。江西古稱豫章,本義是指大的樟樹。而今天在江西中部浙贛鐵路與贛江交會之處,還有一個以中藥材集散地知名的樟樹市,自明清以來便流傳着“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的諺語。以桐樹為名的有桐鄉、桐城,以柳樹為名的有柳林、柳州。
與梅、松並稱為“歲寒三友”的竹,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扮演着極為重要的角色,當然不會缺席於地名。湖北竹山縣的名字於西魏時就存在,因境內有黃竹嶺(黃竹山)而得名。有竹山就有“竹水”,竹山縣西臨竹溪縣,因境內竹溪河得名。有竹有水的還有四川綿竹,境內有綿水,兩岸多翠竹,故名“綿竹”。此外,四川大竹縣也“以邑界多産大竹為名”。
當然,對人類而言,植物最顯著的功用還是“吃”,許多地名對於“吃貨”們來説無疑是一張天然食材地圖。陜西米脂縣有一條米脂水,其地沃野,宜於種粟(小米),米汁如脂,故名米脂。河北棗強縣歷史悠久,西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分廣川縣地置棗強縣,只因這裡棗樹生長茂盛,類似的還有棗莊。福建莆田氣候溫暖、水網密布,自唐代起荔枝種植漸多,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荔城”之稱,2002 年莆田調整行政區劃時,因荔枝美景隨處可見,故以古譽“荔城”為名設區。還有甘肅瓜州縣以盛産蜜瓜得名。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湖北仙桃卻和水蜜桃關係不大。仙桃古稱沔陽、復州、沔州,據説明末李自成起義軍欲攻沔陽,據此可扼漢江之喉、長江之頸。朝廷在沔陽設“仙鎮哨”增兵駐防,後來成為一鎮“仙桃鎮”。為何叫仙桃?據説是因漢江和其支流錦瑞河在此間形成桃子形狀的河間三角洲,三角尖端劈江分水,得名“尖刀咀”。後人覺得“尖刀咀”聽起來不雅,取“尖刀”諧音為“仙桃”。
當然,也有一些地名乍看上去和植物關係不大,比方説雲南省騰衝市。對其望文生義的理解是“騰飛沖天”,但實際上是因為其境內多藤,且地處滇西門戶及交通要衝,才得名“騰衝”,唐朝亦稱“騰充”“藤充”。地名之內,細細探究,大有意味。但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這些被寫入地名之中的生物都在一定程度上見證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被寄託了豐富情感,成為人類歷史記憶中重要的一部分。
《地名裏的中國》/《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編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內容簡介
《地名裏的中國》由《國家人文歷史》雜誌所編著,本書在講述地名時,按照地名得名的內在歷史、文化邏輯來進行分類,並從歷史演化的角度分析中國行政區劃變遷、地名更迭的由來,歷史感厚重,頗有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