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悅聽 值得一聽”,大家好,這裡是《新華悅聽》,我是本期主播小土,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文章節選自《古人談讀書》一書中的《王昌齡:詩有三境,詩有五趣向》……
王昌齡在《詩格》中談道“詩有三境”、“詩有五趣向”。
何為“詩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雲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於心,處身於境,視境於心,瑩然掌中,然後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娛樂愁怨,皆張於意而處於身,然後弛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矣。”
王昌齡將詩的境界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物境,描寫自然山水境界的詩;二是情境,描寫人生情感境界的詩;三是意境,描寫內心意識境界的詩。與“物境”“情境”相比,“意境”更抽象、更主觀,是更高層次之境。此處“意境”非指現代文學藝術中所講的“意境”,乃指“張之於意而思之於心,則得其真” 的境界。主要指詩歌藝術形象所表現的內心感受、體會、認識。“得其真”的涵義即為“得意”。
王昌齡關於“詩有三境”的觀點,對於我們如何閱讀、欣賞古人詩作,將有借鑒意義。無論是閱讀“物境”“情境”之詩,還是閱讀“意境”之詩,都要把握詩的境界,都要做到身處其境,神之於心,思之於心,方能得其真矣。
那麼何為“詩有五趣向”?
“一曰高格,二曰古雅,三曰閒逸,四曰幽深,五曰神仙。高格一:曹子建詩‘從君過函谷,馳馬過西京’。古雅二:應休連詩 ‘遠行蒙霜雪,毛羽自摧頹’。閒逸三:陶淵明詩‘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幽深四:謝靈運詩‘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輝’。神仙五:郭景純詩‘放情凌 霄外,嚼蕊挹飛泉’。”
王昌齡將詩的總體風格分為五種,並通過魏晉南北朝時期五位詩人的詩作來詮釋此五種不同的風格,即高格、古雅、閒逸、幽深與神仙。高格,是指詩立意高遠;古雅,是指詩含蓄雅致;閒逸,是指詩恬淡悠閒;幽深,是指詩意蘊深遠;神仙,是指詩飄逸空靈。了解詩的這五種不同風格,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品鑒古代詩歌,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和寫作能力。
《古人談讀書》/吳尚之 著/團結出版社
內容簡介
中國自古就有讀書的優良傳統,熱愛讀書、崇尚讀書之風綿延數千年。本書共選取70位古代先賢關於讀書治學、作品賞析的觀點和論述一百餘則,以年代為序,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為先秦時期,中篇為漢代至兩宋時期,下篇為元明清時期。本書詳細闡述了古人讀書治學的一些方法和觀點,同時也有作者本人閱讀的一些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