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國世界史研究與寫作的新思路”研討會暨《新世界史綱要》新書發布會召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6/14 11:48:08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探索中國世界史研究與寫作的新思路”研討會暨《新世界史綱要》新書發布會召開

字體:

  6月9日下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共同舉辦的 “探索中國世界史研究與寫作的新思路”研討會暨《新世界史綱要》新書發布會在北大博雅國際酒店舉辦。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孫慶偉,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強世功,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副主任湯繼強,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黨委書記何晉,北京大學出版社黨委書記夏紅衛、總編輯汲傳波出席會議,北京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楊虎主持。本次會議旨在探討中國世界史學科的新方向、新寫法和新教法。《新世界史綱要》主編、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錢乘旦及作者團隊,與來自北京、天津、河南三地的專家學者就新書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孫慶偉副校長在致辭中指出,錢乘旦教授及其作者團隊完成的《新世界史綱要》,是北京大學承接的諸多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專項課題項目中率先完成的項目之一,初步構建起了以馬克思“世界歷史的形成”理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指導的新的世界史知識體系框架,對於糾正長期以來人們對世界歷史的認識偏差和書寫短板,具有重大的示範意義,並且在傳播正確的世界史觀和世界史知識方面具有重大的價值。

  強世功部長指出,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講話尤其強調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兩個結合”,以及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新世界史綱要》的出版將帶來很好的學術效益和社會效益,帶動整個人文和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創新。

  “把歷史寫長是容易的,寫短是很不容易的。”何晉書記在致辭中説道。《新世界史綱要》這部書在寫作過程中歷經七次修改,最終成書,可謂一字一金,這正是這部書了不起的地方。汲傳波總編在發言中對作者團隊&&敬意和感謝。他指出,北京大學出版社始終以傳播當代學術成果,促進學科建設和發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為中國社會發展進步提供新知識、新理論、新思想和新方案為己任,這與作者們寫作本書的目標和願景是高度契合的。

  隨後,作者團隊依次介紹了《新世界史綱要》的創作過程。主編錢乘旦教授談及該書的寫作緣由。他説:中國的世界史學科體系深受外來學術傳統的影響,無論是英美還是蘇聯來源,都有缺陷,對此必須有所認識,加以糾正。構建中國自己的知識體系、學科體系是幾代世界史學人共同的夙願。《新世界史綱要》的創新之處在於:重新發掘長期被忽視的馬克思關於“世界歷史形成”的理論,承接以吳於廑先生為代表的幾代中國世界史學人的探索,努力構建中國特色的世界史知識體系。他指出:人類歷史發展存在兩條線,一條是從低級向高級的發展,另一條是從分散到整體的融合,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兩條線交叉並舉、交融共進。本書努力展現這樣一個複雜的過程,以事實説話,同時要糾正在“西方中心論”影響下把世界史看作是少數幾個西方大國歷史的錯誤傾向,寫一部真正的“世界史”。

  該書的作者們在會上發表了感言。李隆國和黃春高老師提到,寫作過程中的最大難點是如何把專業知識與宏大的歷史見識相結合,不僅要史實準確,還要讓歷史院係以外的非專業讀者接受。寫世界史、世界文明史,應該有中國視野。朱孝遠老師提到,世界各國都在編寫世界史、文明史,並且都各具特色。中國人研究歷史強調文明的發展、社會系統、歷史演進的今古繼承;研究文明注重研究人,研究文明交往中的人類和諧,這些特點都可以應用到世界歷史的研究中去。本書的寫作也體現出了這樣的特色。許平老師談到,構建中國自己的世界史知識體系是非常不容易的工作。批判西方中心論,不僅要“破”,還要真正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世界歷史是從文明的點到文明圈,再到文明圈相互&&在一起,又發展為全球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過程。這個站位與全球史書寫中只強調文明的相互&&和影響是不同的,我們看到的是從分散到整體。董經勝老師闡述了20世紀以來世界歷史縱向和橫向發展的趨向和特徵。馬克思預言的“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成為現實。與此同時,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全球化和多極化相互促進、相互影響,整個世界成為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

  與會專家圍繞《新世界史綱要》一書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點評。一致認為,本書是中國世界史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的拓荒之作。本書從理論的高度來設計,從世界歷史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的兩大脈絡中抽象出五大時段、多條大線索、多個大主題和多個大概念,就體例、框架而言是獨創的。本書是將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運用於世界歷史研究和編撰的探索性實踐,是對世界史體系的新的有深度的思考。本書從縱橫兩個維度,對世界歷史進行新的分期,對各個時期縱向、橫向發展之間相互促進的邏輯關係做了有説服力的論述。全書深入淺出,言簡意賅,整體概念明晰,語言流暢,適合大眾閱讀。

  專家學者們的思想碰撞,中肯建議,也是這本拓荒之作向經典之作繼續邁進的動力。相信在今後的研究和教學實踐中,這部《綱要》將發揮更為重要的引領作用。

【糾錯】 【責任編輯:劉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