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聲紙影裏的江西-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4/17 12:16:54
來源:新華社

書聲紙影裏的江西

字體:

  贛人自古愛讀書。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東晉陶淵明淺淺的一筆便已勾勒出江西人的性格輪廓。自古至今,一耕,一讀,耕讀交錯,構建了一代又一代江西人物質與精神的世界,耕讀傳家,已深深鑄進了江西的文化性格之中。論書院,江西有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象山書院、白鷺洲書院、濂溪書院、豫章書院、懷玉書院、東湖書院等等,一位又一位鴻儒碩學持書而入,一批又一批績學之士捧書而出,一如書法落筆與運力,蘸墨,力出,揮就,一幅又一幅蒼勁有力的墨色大字,如雲,如水,流進了歷史的長河。

  “吳頭楚尾,粵戶閩庭。”這是古人對江西的評價。因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因着“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是此都”,因着“三家五宗”“鵝湖之辯”“臨川四夢”,因着“紅色井岡”“小平小道”“中央蘇區”,從古至今,無數人想要走遍江西,想要用腳丈量、用心品讀江西,想要真真切切地體會“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的深層意蘊。

  讀江西,首先要有總體性的概覽。“源遠流長,鐘靈毓秀,俊採星馳,江右新曲,風景獨好,百年大計”,這是《翻開江西這本書》對江西歷史、文化、人物、經濟、旅游、教育的總體性概括,著名學者朱虹把江西視作一本書,以豪邁而不失細膩、儒雅且飽含哲思的筆觸向讀者講述江西的篇章。

《翻開江西這本書》 朱虹 著

  翻開書來,可以看到江西如山般綿延的歷史,感受“瓷上中國”的驕傲,品味婺源朱子的厚重,體悟江西“道”與“禪”的韻味。穿過歷史的迷霧,可以看到“海昏侯”的真實境況;聽着歷史的足音,不由驚嘆景德鎮禦窯的精湛;嗅着歷史的墨香,恍然間可以從千余所書院中看到“裹糧而來”“結廬而居”的匆匆腳步。翻開書來,可以看到“名家巨擘賢材薈萃,鼎鐘野瑟相激百世”的文化盛況。七十二賢之一澹&滅明、豫章高士徐孺子、田園詩祖陶淵明、“文壇領袖”歐陽修、品高學博王安石、散文一流曾鞏、江西詩派黃庭堅、誠齋詩體楊萬里、宋詞開祖晏父子、大成儒者朱熹、千古絕唱湯顯祖、千古忠臣文天祥……江西,以遒勁有力的筆觸塑造了人物群像。翻開書來,可聽到鎖鏈的繃斷和聲聲的吶喊。“革命的搖籃井岡山”“人民軍隊的搖籃南昌”“共和國的搖籃瑞金”“工人運動的搖籃安源”“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于都”“改革開放策源地小平小道”……一段段用血與汗鑄成的紅色記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上深深地寫下兩個字——江西。

《漂浮的內陸——話説江西水文化》 姚亞平 著

  讀江西,要有細緻的深入。首先要觸摸孕育江西的傳統文化土壤。最能代表江西先民發展歷程,反映江西先民生存文化的,當屬萬年的吊桶環和仙人洞遺址。江西美術社的《人類陶冶與稻作文明起源地:世界級考古洞穴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值得一讀,該書重點展示了仙人洞在稻作農業和陶器發明兩項驚世的偉大創造與發明,兼具權威性、史料性和實用性。

  來到農業文明時代,第一要讀的便是陶淵明。讀陶詩可以是慢的,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收錄了陶淵明全部存世詩文辭賦作品,以毛氏汲古閣藏宋刻《陶淵明集》十卷本為底本,參校宋元諸本及總集、類書,為陶集注本中集成之作。2022年,中華書局對該書進行了修訂,似可成為袁先生《陶淵明集箋注》之定本。讀陶詩可以是快的,高維生《歸去來兮陶淵明》通過陶淵明以生命抒寫的詩,展示其一生的思想、生活藝術的歷程。

《歸去來兮陶淵明》 高維生 著

  唐宋時期,尤其是兩宋,是古代江西文化發展的高峰期,當時江西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學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涌現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江西即有三位,分別為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讀歐陽修,首推洪本健先生的著作,老先生的《一代文宗歐陽修十講》為歐陽修綜合研究的力作。本書雖名“十講”,看似通俗讀物,實是專精研究之作,意圖對歐陽修做綜合性研究,建立“歐學”。基於歐學的學術目標,本書不僅僅研究歐陽修的詩文,更是廣論歐陽修在史學、經學等方面的成就。夏漢寧的《一代文宗歐陽修》考據翔實,內容紮實,亦為歐陽修研究佳作。兩書兼顧歐陽修文學、史學成就,相關總結與評述精闢得當,可解歐陽修沉浮遭遇之困惑,亦可一覽“六一居士”之瀟灑與深沉。

  同樣堪稱研究力作的還有包偉民先生的“王安石文化叢書”。該書是撫州王安石國際研究中心、撫州市社聯合江西人民出版社為紀念王安石1000周年誕辰而策劃。該叢書作者均為撫州本土學者,憑着獨特的鄉誼之情,藉&獨有的地利之便,將改革開放以來對王安石的研究做了系統的梳理,可稱為故里後學敬獻於先賢哲人王安石的一瓣心香。

“王安石文化叢書” 包偉民主編

  “況排千年非,獨抱六經意。”這兩句出自曾鞏《寫懷》,是説曾鞏文風符合儒家思想,帶有敦厚之氣,且文章注重説理,論證嚴謹周密,讀起來很有説服力。這是曾鞏對自身文風的自評,也多被後人拿來稱道。世人讀曾鞏是少的,相對他人而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略顯低調,主要是其文章多為政論文章,且內容涉及較廣,理解起來具有一定難度。然宋史評價其文章“卓然自成一家”,其有力推動了“宋學”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封建後期文化史的建設,為後學奉為“千古醇儒”。閔定慶主編的“曾鞏研究書係”旨在恢復曾鞏本來的面目,既可消除“唐宋八大家”“千古醇儒”等標籤化認知,又可祛“唐宋八大家中最不受重視的一個”等論述的“悲情”之魅,以現代的、宏通的視野,按嚴格的學術規範,描摹曾鞏內在精神、個性特徵、獨特內涵,努力塑造出一個南豐的、江西的、中國的、世界的曾鞏形象。

“曾鞏研究書係” 閔定慶主編

  讀江西,最不能繞過的當是紅色題材圖書。作為革命老區,江西為我國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革命時期,江西軍民一家親,盡最大力量支持紅軍、支援擴紅運動,組建了一支又一支革命隊伍,為中國人民軍隊輝煌發展提供有生力量。王詩敏、潘慶華《大國軍魂》,全景式展現中國人民解放軍由弱到強成長歷史,探秘我軍剋敵制勝、浴血榮光精神圖譜。全書以世界眼光、對手眼光、未來眼光,大縱深回顧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90年來的艱苦歷程和輝煌戰績,回顧人民解放軍在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過程中建立的不可磨滅的卓越功勳,讓讀者進一步了解人民軍隊成長壯大的非凡歷程,了解人民軍隊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上,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上不可替代的作用,進而觸摸滾燙的大國軍魂。

  為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一鐵的軍隊,無數的江西兒女在這片土地上拋頭顱、灑熱血,用血肉之軀推動歷史的車輪。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江西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組織江西省革命烈士紀念堂等省內紀念設施管理單位,編寫了《江西省烈士紀念設施大全》。該書以各地方革命烈士紀念單位所掌握的文史資料為主,通過系統梳理,展示為我國革命事業做出奉獻的江西革命烈士事跡及其精神,期以緬懷革命先烈,講好紅色故事,傳承革命精神,讓紅色精神成為新的百年征程的強大動力。

  方志敏是無産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他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贛東北實際相結合,創造了一整套建黨、建軍和建立紅色政權的經驗,毛澤東稱之為“方志敏式”的根據地,並稱讚其為“民族英雄”。為更好地展現方志敏偉大光榮的一生,展現其愛國愛黨、堅定信仰、堅貞不屈和文韜武略的英雄形象,陳撫生、陳家鸚聯合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説《方志敏》,以宏大敘事來勾勒民族英雄的精神世界。

《方志敏》 陳撫生、陳家鸚 著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順利舉行,革命老區江西圓滿完成脫貧攻堅目標,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為全面反映革命老區江西的脫貧攻堅成果、系統總結脫貧經驗、為實現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江西省扶貧辦邀請李春雷創作了《關鍵看老鄉:江西老區脫貧攻堅紀實》。該書全景式展現了江西各地脫貧攻堅戰取得的成果,展現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為深刻反映贛南原中央蘇區貧困山村的脫貧故事,溫燕霞長篇小説《琵琶圍》以贛南山區為背景,以小山村琵琶圍為焦點深刻地表明:鄉村的脫貧不只是財富的脫貧,更是精神的脫貧;鄉村的改變不只是面貌的改變,更是人的改變。

《琵琶圍》溫燕霞 著

  “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王安石在900多年前的紙卷上落墨;“無它術,惟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歐陽修以此闡釋為文之道。歷史的流水,滔滔而不絕;浸透贛人靈魂的書香,歷久而彌新。江西確如一本書,以上所列不過書中只言片語。如今,江西這本書正在徐徐展開,之中如玉如金如良人的文字,願君多采擷。(詹斌)

【糾錯】 【責任編輯:劉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