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丹巴大渡河谷-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4/08 10:56:3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穿行丹巴大渡河谷

字體:

丹巴縣甲居藏寨。馮軍 攝(人民圖片)

  自峨眉山麓溯流而上,在穿過一個又一個公路隧道後,我們來到四川丹巴大渡河谷。猶如武陵打漁人走進桃花源般,眼前豁然開朗。

  或許是對這個曾經的“女兒國”格外垂顧,上天慷慨賜予了這片河谷一塊塊平緩的坡地和開闊的河灘,讓人們能夠在此快樂安寧地繁衍生息。河灘上的許多雜樹正在吐綠,上千畝的櫻桃花燦若雲霞。不少佛塔、房屋和菜地散落在山水之間。更為難得的是,河谷裏修建了幾座水電站,攔起了大渡河的萬重碧波,形成一片又一片開闊的平湖。水面上野鳥翔集,青山倒影,宛如水墨丹青。

  公路沿大渡河向前延伸,路邊的坡地和河灘地上,不僅聚集了許多新興的村鎮和工廠,還有包括四川民族學院在內的大中小學校。那些錯落有致的多層樓宇,全都裝飾成陽光般的淡黃色彩,給人溫馨明快之感。它們和遠處的丹巴縣城連成一片,鱗次櫛比成數十里現代城鄉景觀。

  往前走,山前出現一座“魚通官寨”的牌坊,激起我們探訪的興致。在陡峭的山體上拐過若干急彎後,一道中式的紅漆大門出現在我們面前。也許因為春寒料峭,寨子裏幾乎沒有游客,一派安詳寧靜。我們不便打攪,只站在路邊的岩石上俯瞰,眼前是一大片古樸的藏式民居,高低錯落一直延伸到河谷。縱橫蜿蜒的水泥步道穿梭在迷宮一般的寨子裏,一些滄桑的古樹長滿官寨的房前屋後。

  一位路過的藏家姑娘和我們交談起來。她説,這個寨子保護得很好但開放得較晚,所以平日的游客還不算多。我問:“你家在寨子裏嗎?”她搖頭道:“我家原來在河谷對面那片殘留着白雪的山坡上,後來搬下山住在河邊的移民新村裏。我是四川民族學院畢業的,就在河谷的水電站上班。”告別時,我祝福小妹工作愉快生活幸福,她回了聲“扎西德勒”。

  魚通官寨後面有一處觀景&,可以觀賞大渡河第一灣。我們棄車登山,踏着公路上殘留的積雪向上攀援。站在觀景&&縱目望去,只見群山巍峨,一水中流。被逼成窄窄一線的大渡河,在大地的裂縫中左衝右突,畫出了一個“幾”字形大迴環,形成了一處大自然奇觀,令人驚嘆。

  穿過下游的縣城,走進聞名遐邇的丹巴美人谷,那塊“東女國遺址”石碑,是對這片土地久遠歷史的注腳。撲朔迷離的東女國,現在僅存眼前的這片寨子。進寨的水泥路綢帶般纏繞山間,上百年的沙棘樹和肥厚的仙人掌長滿山坡。寨子裏停着不少小汽車,開着許多網紅民宿或旅游接待點。我們隨便走進其中一家,一位藏族阿媽熱情地迎了上來,端來凳子請我們歇息,又順手塞給我一把糖果和核桃。環視整個藏式院落,屋舍簇新,設施齊全,寧靜溫馨,是個休閒度假的好地方。

  更引人注目的是藏羌碉樓,當地先民就地取材,巧手壘砌成這些非凡建築,歷經幾百上千年而不倒,實在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在丹巴,碉樓被普遍保護得很好。主要為防禦而建的碉樓,有四角形、五角形不等,據説最具特色的就是這寨子左上方的八角碉樓,設計巧妙,八角勻稱,樓體似劍,直衝雲霄。

  還有一處觀賞藏羌碉樓的好地方,那就是坐落在谷底的沃日土司官寨。這裡的碉樓雖不如八角碉樓那麼高大雄偉,但更多更密集,也更具代表性。碉樓之間分佈着古老的土司官樓和保存完好的藏羌民居,新修了古樸的山門、民俗廣場和文化墻等,讓我們對丹巴歷史文化有了更深了解。

  黃昏時分,沿着大渡河谷,我們走進了聲名遠揚的甲居藏寨。這個有着上千人聚居的寨子,坐落在一塊略微凹陷但向陽的山坡上,房屋分佈與魚通官寨有些相似,也是自上而下分佈。只是這裡更靠近河谷,陽光、濕度更適宜。平整的旅游環線繞寨而建、直上山腰,一條條入村公路連接起寨裏人家。寨後山巔上雲纏霧繞、森林茂密,寨裏新栽的桃樹、梨樹和古老的沙棘、柏樹枝葉相牽。偶爾會看見地裏的青稞,正趁着早春旺盛地生長。

  我們預訂的民宿在寨子中央,門前一塊平地可泊10來輛車。院門裝飾着紅黃相間的圖案,彰顯着康巴藏族的文化元素。寬敞的院子依山而建,三層樓房面朝河谷,可依欄杆喝茶聊天,亦可登上樓頂&&觀山望景。院子左邊的鐵架子上,挂着一長溜色澤鮮亮的香腸。院子中央是架着木柴的大火塘,可供晚間篝火晚會使用;火塘四週的條桌上,分別放着幾盒糖果、餅乾、花生、水果等組成的茶食,主人告知,正中是敬佛的,兩邊是敬客的,不可弄混了。登上屋頂遠望,絢麗的晚霞映照着巍峨的雪峰。一片雲嵐自河谷升了上來,和對面潔白的積雪融為一體,渲染出一片如夢似幻的景致。

  晚餐時才發現,入住的游客竟不少,其間還有幾位來自成都的老外。我們品着風味獨特的牦牛肉火鍋,喝着老闆贈送的青稞酒,互致祝福,其樂融融。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長久以來,大渡河以其洶湧奔騰的嚴峻面孔定格在我的腦海中。而今走過丹巴大渡河谷,讓我對這條河流有了新的感受。河谷裏的那些山水那些人,將成為溫暖而雋永的記憶。(朱仲祥)

【糾錯】 【責任編輯: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