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0/11 15:11:52
來源:北京晚報

兩座橋的故事:全世界的“戰地鐘聲”

字體:

南斯拉伕電影《橋》海報

1943年由海明威《喪鐘為誰而鳴》改編成的同名電影,在中國上映時譯名為《戰地鐘聲》

今年是美國作家海明威逝世六十周年。海明威1939年創作的表現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鬥爭的長篇小説《喪鐘為誰而鳴》,是他篇幅最長的作品,也是他最優秀的作品,深受中國讀者歡迎。同時今年也是南斯拉伕人民反抗德國法西斯入侵八十周年(1941年4月6日,德國法西斯入侵南斯拉伕,7月,南斯拉伕人民舉行了全國起義,在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伕共産黨領導下,同侵略者展開了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鬥爭),南斯拉伕波斯納電影製片廠1969年拍攝完成的反映二戰期間南斯拉伕人民與德國法西斯浴血戰鬥的故事片《橋》在中國公映後,産生過巨大的反響。

海明威小説《喪鐘為誰而鳴》與南斯拉伕電影《橋》,這兩部作品都是反法西斯題材,都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人民遊擊戰爭(1936年初秋至1939年春的西班牙內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序幕),都是圍繞着炸橋這一中心故事展開,都是描寫一群願意炸掉大橋的朋友,都是揭示同樣的思想:人和人的命運息息相關,人民是不可戰勝的。來源

●全世界的“戰地鐘聲”

1939年2月,海明威在古巴開始寫作《喪鐘為誰而鳴》。1940年7月13日,海明威在寫給編輯麥克斯維爾·帕金斯的信中説:“希望下周末跟手稿一起前往紐約。大家替我謄抄手稿,就剩最後一章了。我還在寫最後一章結尾。最後一章是書裏最令人激動的一章。橋被炸的過程中以及之後,故事進展令人激動不已。”

《喪鐘為誰而鳴》主要人物只有六個:志願到西班牙參戰的美國大學講師羅伯特·喬丹、西班牙嚮導安塞爾莫、遊擊小組領導人巴勃羅和聖地亞哥、巴勃羅的妻子比拉爾、小姑娘瑪利亞。羅伯特·喬丹是全書的核心人物,他從美國蒙大拿州隻身來到西班牙山區,和西班牙遊擊隊一起,完成炸毀一座交通要道上的橋梁、切斷敵人後路的任務。在指定的時間,為配合國際縱隊發起戰略進攻,要炸掉敵人重兵把守的大橋,任務相當艱巨。在比拉爾和遊擊隊的幫助下,羅伯特·喬丹完成了炸橋任務,但他和安塞爾莫、聖地亞哥在戰鬥中英勇犧牲。小説中最動人的形象一個是羅伯特·喬丹,另一個是西班牙老嚮導安塞爾莫。全書的結尾是身負重傷的羅伯特·喬丹用機槍掩護遊擊隊員撤退,海明威細緻入微的描寫令人難忘:

貝倫多中尉注視着那道馬蹄印,策馬而來,瘦削的臉嚴肅而莊重。他左臂彎裏的手提機槍橫擱在馬鞍上。羅伯特·喬丹伏在樹後面,小心謹慎地控制着自己,免得雙手發抖。他等待着這軍官來到松林邊第一排樹木和綠茵茵的山坡接界的地方,那裏照耀着陽光。他感覺到自己的心臟抵在樹林裏的松針地上怦怦地跳着。

喬丹最後的行動深刻體現了小説的中心思想:人們的命運息息相關,在法西斯反動勢力的進攻面前,各國人民應當聯合起來,誓死而戰。

海明威為這本小説想了三十多個題目,第一個打動他的就是《喪鐘為誰而鳴》(For Whom the Bell Tolls)。“喪鐘為誰而鳴”引自英國詩人約翰·堂恩於1623年寫的《祈禱文集》第17篇。這首詩開頭第一句就是:“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獨踞”。

《喪鐘為誰而鳴》全書情節局限於三天之內,圍繞着敵後遊擊隊炸橋行動層層推進,同時插入大段的內心獨白和回憶,展現西班牙內戰不同的側面,賦予主人公進步的思想認識,表達作者反法西斯的鮮明態度:“我為自己信仰的事業至今戰鬥了一年,我們如果在這裡獲勝,在每個地方就都能獲勝。世界是個美好的地方,值得為之戰鬥,我多麼不願離開這個世界啊,但你很幸運,他對自己説,度過了這樣美好的一生。”

《喪鐘為誰而鳴》誕生之日,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的時候,小説對於激勵各國人民奮勇抗擊法西斯的侵略,起到了積極作用。作家茅盾在《近年來介紹的外國文學》一文中指出:“他(海明威)那些反映西班牙內戰的作品曾激勵過我們抗擊日本的侵略。”

1943年,《喪鐘為誰而鳴》被搬上銀幕,影片由美國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加裏·庫珀、英格麗·褒曼等聯合主演,影片獲得第16屆奧斯卡金像獎9項提名(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電影剪輯、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配樂)。影片被引進到中國,中文譯名《戰地鐘聲》。

1944年,謝慶堯的中譯本《戰地鐘聲》問世。

新中國成立後,《喪鐘為誰而鳴》遲遲沒有重譯或再版。直到1982年,以《喪鐘為誰而鳴》為書名,三種中文全譯本同時出版。

●經典旋律“朋友再見”

1974年,北京電影製片廠譯製完成南斯拉伕波斯納電影製片廠拍攝於1969年的故事片《橋》。《橋》根據納·克拉伐夫原著改編,編劇喬·萊博維奇、普·戈爾魯博維奇,導演哈伊魯丁·克爾瓦瓦茨(他的另一代表作品為《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和《喪鐘為誰而鳴》都是圍繞着炸橋的故事展開,寫一群願意炸橋的朋友。《喪鐘為誰而鳴》的主要人物有六個,前後犧牲了三個,而《橋》的主要人物也是六個,分別是遊擊隊隊長(代號“老虎”,巴塔·日沃伊諾維奇飾)、爆破專家扎瓦多尼、遊擊隊員班比諾、工程師、嚮導葉琳娜、飛刀手迪希,炸橋過程中也犧牲了三個。《喪鐘為誰而鳴》寫的是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奏的西班牙內戰,情節局限於3天之內,即1937年5月底的一個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為了配合國際縱隊發起進攻,遊擊隊要在星期二上午炸掉大橋;而《橋》寫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的1944年,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伕撤退回本國,撤退途中必經一座橋梁,遊擊隊要在第七天,星期五早上8點鐘,在德國軍隊到達橋頭的時間把橋炸掉。

《喪鐘為誰而鳴》書名富有魔力,南斯拉伕電影《橋》的片名只有一個字,但它對影片主題思想的概括同樣是精闢和深遠的。影片結尾,工程師毅然擰動了引爆器,一聲巨響,火光沖天,大橋被攔腰炸斷。這時影片用了兩個分鏡頭:沒有來得及過橋的德國將軍望著眼前的一切,説:“馮·菲爾森先生……我們失敗了。”馮·菲爾森上校説道:“可惜,真是一座好橋!”鏡頭分給完成了炸橋任務的遊擊隊倖存者“老虎”、迪希和葉琳娜,在告別這座已經炸毀的大橋時,遊擊隊長“老虎”感嘆道:“可惜,真是一座好橋!”

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鮮明,矛盾衝突尖銳複雜,熱烈的樂觀的戰鬥精神,這些是影片《橋》的突出特點。年輕的遊擊隊員班比諾犧牲的場景,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班比諾和爆破能手扎瓦多尼是好朋友,兩個人愛唱歌,邊走邊唱他們自己編的歌《啊!朋友》。班比諾在沼澤地的戰鬥中壯烈犧牲,扎瓦多尼悲痛欲絕。為班比諾配音的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李連生回憶説:“(配沼澤地戰鬥那場戲),我一邊看一邊掉淚。”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如果我在戰鬥中犧牲,你就把我埋在山崗上。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你把我埋葬在山崗上面,再插上一朵美麗的花。”《橋》的插曲《啊!朋友》的優美旋律貫徹始終,盪氣迴腸。配音演員李連生和侯冠群(配扎瓦多尼)聽着錄音機學了很長時間。

1974年,北京電影製片廠譯製完成電影《橋》,《橋》和《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波斯納電影製片廠1972年攝製,北影廠1973年譯製)當時都是“內參片”。1977年,《橋》與《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在國內公映,産生巨大的反響,時至今日依然被人們津津樂道。(楊慶華)

【糾錯】 【責任編輯:李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