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4/ 12 10:34:45
來源:人民日報

《袁行霈文集》:學術的氣象與生活的涵養

字體:

  袁行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人文學者。他耕耘杏壇60多年,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為全國高等院校通用教材;學術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中國詩學通論》《唐詩風神及其他》《中國文學概論》,功底深厚;《陶淵明集箋注》《陶淵明研究》是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的必讀書目,《陶淵明影像》採用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別有洞天。在教學、科研之外,袁行霈還創作了不少詩詞散文,咏志抒懷。新近出版的《袁行霈文集》(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對袁行霈學術人生的一次集中呈現,從中可以閱讀他的治學之路,感受學術名家的才情與學問。

  袁行霈認為作詩講究氣象,做學問也講究氣象:“不強服人而自服,無庸標榜而下自成蹊。”這套文集顯示了袁行霈學術上的這種氣象。袁行霈的治學領域廣泛,涉及小説、詩歌、文學理論,無論是小説目錄的調查,還是中國詩學通論、唐代詩歌、陶淵明的研究,都顯示出開闊的視野與全局把握能力。數量驚人的著作中,不少具有開創之功。即以詩歌研究而論,上世紀80年代,當學術界習慣于從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角度研究詩歌時,袁行霈提出要從中國古典詩歌的實際出發,把基礎建立在對大量作品的具體分析上,並且主張借鑒國外的語義學成果,建立我們民族的詩歌美學語義學理論。在此基礎上總結出“言”“意”“象”“境”等范疇,建立起一整套詩歌藝術研究的理論體係。“把詩作為詩,從它所具有的藝術特點、藝術魅力入手進行研究”,成為學術研究新范式,對于當今的古典文學研究具有開創之功。

  袁行霈治學,還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理念與方法。在詩歌藝術探索中,他認為,就一個詩人來説,人格、氣質、心理、閱歷、教養、師承等都起作用;就一個時代來説,政治、哲學、繪畫、音樂、民俗等都有影響。只有把詩人詩作放在廣闊的時代背景中才有可能看到藝術的奧妙。在陶淵明研究中,他不局限于文學史,還從魏晉思想史、哲學史、政治史甚至藝術史、社會風俗史中去討論,全面、立體地揭示陶淵明的思想、個性與藝術風格。在唐詩研究中,他主張加強綜合研究,調動一切研究方法和手段,建立以唐詩為中心的多學科研究新格局。在《中國文學史》總緒論中,提出文學本位、史學思維與文化學視角的理念,對文學史研究中文學缺位、過于史學化的傾向起到糾偏作用。

  一位學者的為學之道和他的人生之路脫不開關係。閱讀《袁行霈文集》,可以感受其豐富的閱歷、生活的詩意和為人的通脫。古人探賾文章、才華的奧妙,重視社會歷練和壯麗山河的熏染。袁行霈也多次説,人生的閱歷豐富了,做學問的眼光自然有所不同。他回憶自己年輕時半工半讀的經歷,對他來説,不僅強健體魄,鍛煉意志,而且豐富了生活,讓他體會到了自然之美和生活之深。這段經歷使他對人民的樸實、善良、勤勞與智慧,有了深切的體會,情感得到升華。

  袁行霈興趣廣泛,除了閱讀和寫作之外,還喜愛音樂、書法,不僅如此,他善于從生活中發現樂趣。他説:“我喜歡有趣的人、有趣的言談和有趣的東西;喜歡和孩子們一起玩耍,因為他們保留與生俱來的‘天趣’。平時吟詩、讀畫、觀賞書法作品,也往往從其‘趣’中領會作者的天真、天機和智慧,從而得到愉悅。”由于興趣的廣泛,他往往能夠從不同的藝術門類中領會到藝術的共通性。他喜歡讀帖,一邊讀帖一邊放音樂。眼前是二王、蘇黃米蔡,耳邊是巴赫、莫扎特、貝多芬,“書法與音樂,中國和歐洲,頗有可以溝通的地方。巴赫與顏真卿的恢弘,貝多芬與蘇東坡的豪放,肖邦與文徵明的俊逸往往令我驚訝其間的相似。”來自生活的這份“趣”與“通”,涵養著他的學術,帶來學術與人生的雙重收獲。(張立敏

【糾錯】 【責任編輯:劉勉 】
閱讀下一篇:
010030101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9861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