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6/15 14:29:57
來源:新華網

融合發展·智領未來2021中國汽車重慶論壇開幕

字體:

6月12日下午,以“融合發展·智領未來”為主題的2021中國汽車重慶論壇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隆重開幕。政府和行業機構、車企領袖、業界專家和産業鏈上各領域專業人士相聚一堂,共同把脈處于變革最關鍵時期的汽車産業。

本論壇由中國國際貿易存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委員會、中國國際商會汽車行業商會、重慶國際汽車展覽會組委會主辦,重慶汽車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汽車觀察》雜志社協辦,重慶展覽中心有限公司承辦,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特別支援。

在開幕式環節,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汽車行業商會會長王俠致開幕辭,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羅俊傑和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重慶市招商投資促進局局長周青做開幕演講。

王俠:同等重視新生産關係的重構與新技術變革

“以電動智能為主要特徵的百年未有之技術變革讓中國汽車從全球的市場中心轉變為全球的技術前沿陣地,中國汽車産業迎來了電動智能新時代。”王俠會長在致辭中表示,“電動智能技術是新的生産力,需要有新的生産關係與其相適應,對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為此,他強調了三點:

電動智能化是汽車誕生之後所面臨的一次最偉大的技術革命,任何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帶來生産力的極大解放。既然是生産力的解放,就要以提升效率為終極目標。

任何一次生産力的解放都會帶來生産關係的重構,OEM、Tier1和ICT企業之間的關係需要在實踐中重新變得清晰。首先,OEM的使命沒有改變,優勢也不能被低估;其次,Tier1不能像以前一樣只接受主機廠的需求指令,也要去關注終端需求和市場走勢;另外,ICT企業必須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處理好與OEM和傳統Tier1之間的關係,不要想著贏者通吃,對汽車的敬畏之心是成功的前提。

在重構新的生産關係時,協同與融合是關鍵詞,除了OEM、Tier1和ICT之間的協同,還有車路、軟硬體之間、燃油車與電動車之間的協同。

“總之,新的産業生態與新技術革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需要引起我們同等的重視。”王俠最後總結道。

羅俊傑:四方面鞏固汽車産業發展基礎

在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司長羅俊傑看來,我國汽車産業進入自身轉型升級與全球技術變革的疊加期,既面臨難得歷史機遇,同時也存在競爭優勢不明顯、産業鏈/供應鏈不安全等諸多挑戰。為此,羅俊傑建議,從四方面著手,鞏固汽車産業發展基礎。

第一,強化創新驅動,發揮我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和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一方面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快産業轉型的步伐,另一方面做好産業基礎提升工作。

第二,進一步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完善“雙積分”管理制度,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編制好汽車行業“十四五”標準體係,推動保險、測繪等法律法規的完善。

第三,大力推動公共領域的車輛電動化,組織開展好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持續優化配套環境,修訂完善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與示范應用的管理規范。

第四,堅持全球化發展方向,利用“一帶一路”合作機遇,發揮多/雙邊合作積極作用,共同維護汽車産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暢通,以高水準開放促進高水準的發展。

周青:車城重慶力推汽車名片

重慶市政府副秘書長、重慶市招商投資促進局局長周青則分享了車城重慶在汽車領域的做法和想法。

周青介紹,在推動汽車産業科技革命上,重慶市一向不遺余力。重慶市目前已建成兩大汽車檢測院,中國西部首座風洞實驗室、氫能源檢測中心均在重慶落成。在智能化領域,重慶市正在推動高速公路場景下的示范應用。在新能源領域,除了純電以外,博世氫燃料係統等項目均落戶重慶,産氫量達到10萬噸。

與此同時,重慶市也正積極推動數字與實體經濟在汽車領域的融合發展。一方面,利用自動化改造、數字化運用、工業互聯網等提升傳統産業的運作效率,另一方面也通過與汽車産業鏈上下遊相關企業的配套合作為車企賦能。

在成渝合作方面,同樣成效顯著。去年1月,中央發布了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綱要。目前,重慶與成都共同發布了汽車工業和電子工業發展的雙城發展計劃,成立專門小組制定戰略計劃,兩地合作正在有序推進中。

最後,周青表示,重慶市正在為汽車工業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歡迎各車企來重慶交流、發展。

全體會議環節,在無錫車聯天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泓澤主持下,長安汽車董事長、黨委書記朱華榮,廣汽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曾慶洪,上汽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祖似傑,江汽集團副總經理王德龍幾位嘉賓圍繞以上話題展開了精彩分享。

朱華榮:三大格局必須取長補短、融合發展

在朱華榮看來,在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向推動下,未來的汽車制造業將轉型為高新科技産業,未來的汽車産品也不再是一個機械類的傳統交通工具,而是智能化的高科技産品。在此基礎上,造車新勢力、ICT企業等大量的新鮮血液和優秀資源入局,汽車行業正在形成以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和科技創新公司為代表的三大造車格局。

在他看來,科技公司有充足的現金流和最具價值的客戶生態,在軟件、演算法、大數據等領域有著深厚積淀,但是汽車産業的特性(復雜的生産技術,冗長的供應鏈長度等)也將給這些公司帶來挑戰。因此,科技公司應該利用自身軟件等優勢,攜手傳統車業共同利用好這些資源,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降低風險。

造車新勢力搶先切入智能汽車這個賽道,在用戶中打造了智能、網聯甚至差異化的認知。但在朱華榮眼中,隨著進一步的發展以及傳統車企的加速轉型,造車新勢力的互聯網特徵以及電動車原來的特徵已經不再凸顯,最為關鍵的是如果找不到適合的商業盈利模式,發展也會遇到新的瓶頸。因此造車新勢力也應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進一步聯合傳統車企和科技公司以實現多方共贏。

至于傳統車企,擁有完整的上下遊産業鏈和成熟的生産體係能力,對于汽車産業也有著深刻的認知。但在新汽車産業格局下,傳統車企在高科技和人才結構上並不佔據優勢,因此更加需要切準時代的“脈搏”,進行革命性的轉型。

“三大造車格局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優勢和亟待補充的短板,任何一方想要通吃,都將面臨巨大的風險。為了創造汽車産業更加美好的未來,唯有取長補短、融合發展。”朱華榮總結道。

曾慶洪:高級智能駕駛是彎道超車關鍵

曾慶洪認為:“智能汽車的發展需要先穩住兩大前提。一是上游消費者的拉動,目前這一需求已經非常旺盛,95%的中國消費者都有意願嘗試智能駕駛功能。二是下遊的技術支撐,目前智能化技術正處于高速發展期,根據智能駕駛分級與交通參與者證明,智能駕駛領域正在形成三條主要賽道:輔助駕駛、高級智能駕駛、無人駕駛。”

目前來看,輔助駕駛賽道最為成熟,2018年便開始在國內大幅量産,2020年搭載率達到15%,2021年預計將超過30%,2023年-2025年將成為主流乘用車的標配。高級智能駕駛賽道則剛剛起步,將有望成為未來汽車市場的技術熱點,同時也是車企彎道超車、科技轉型和未來生存的關鍵,需要主機廠充分整合人工智慧、大算力、控制器、高精度地圖、雲、大數據等技術。相比之下,無人駕駛更強調強大後臺和服務平臺支撐下的多車協調,高速運營和技術上的全方位比拼將是企業角逐的關鍵。

同時,曾慶洪也針對眼下行業普遍關注的晶片短缺狀況提出了建議。在他看來,晶片是智能駕駛核心零部件,作為未來比手機更重要的大型移動智能終端,汽車晶片卡脖子問題將比手機更嚴峻。因此,政府應該加大對對國産晶片企業自主創新的鼓勵和支援,著力推動建立國內車規級晶片的標準體係和認準測試體係。

祖似傑:讓用戶主導産品的進化

在祖似傑看來,科技是行業變革的主要驅動力。而科技的根本在人,只有準確洞察用戶需求的變化、把握市場發展的脈搏,才能與行業變革同頻共振。

圍繞如何滿足用戶需求,祖似傑提出了三點建議:

首先,以用戶場景為主導,加快新産品落地。與傳統汽車相比,下一代汽車將是圍繞用戶場景體驗所打造的新物種。在産品形態上,下一代汽車將融匯新能源、新材料、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多項新技術,變身移動的智能終端,並且具備雲、網、端一體化的自我學習能力。在商業模式上,車企可以通過硬體預裝、軟件迭代、訂閱式服務等方式,提升用戶體驗,提高服務消費佔比。

其次,聚焦軟件定義汽車,提升下一代汽車的關鍵能力。在新一代汽車結構下,整車廠、用戶等關係正在重構。主機廠應通過增強與用戶的連接,讓用戶來主導産品和商業模式的進化,從而使下一代汽車擁有無限可能。

第三,探索數據驅動,構建數字生態。祖似傑認為,軟件平臺和電子架構決定未來汽車的靈魂,而數據決定用戶體驗。為此,車企需要在軟件自主可控、演算法自主開發的基礎上,從數據接入、標準、係統倣真等入手,建設整車數據工廠,對下一代汽車的安全負責。

王德龍:五方面改革催生新動能

王德龍表示,智能、新能源大勢已至,抓住五方面變革,相信中國汽車品牌一定能夠抓住發展機會、順利走出去。

第一,全面強化用戶思維。從研、産、銷各環節深入開展“以用戶為中心”的創新實踐,完善“以用戶為中心”的績效管理體系,構建用戶思維的長效機制,以理念變革推動戰略落地。

第二,持續深化技術創新。堅持精準研發,突出智能、安全、環保、舒適的技術要點,重點打造節能、智能網聯、造型、平臺架構四個技術平臺,實現汽車軟件的快速迭代和車輛功能的常用常新。

第三,全力推進數字化轉型。在數字供應鏈、智能敏捷制造、工業互聯網建設、研發物流和行銷等多環節聯合推動,打通全價值鏈的數字化流程,以數字化轉型提升運營效率。

第四,堅持開放合作。傳統車企需要繼續深化企業間的戰略合作,積極探索在新能源、智能網聯領域與外部資源的合作,大力推進跨界合作,探尋全新的商業模式。

第五,堅決推進機制變革。持續推動企業管控模式的優化和制度改革,保持各級組織高效率運作,最大程度激發團隊活力,全力打造全産業鏈、價值鏈的綜合服務平臺。

【糾錯】 【責任編輯:趙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