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1 05/ 01 15:18:17
來源:新華網

【中國有約】壯錦“織娘”:傳承“非遺”手工藝 織就脫貧新生活

字體:

  新華網南寧5月1日電(黃思路)“從前我家是貧困戶,家裏土地比較少,父母年紀也大了,還有個年幼的弟弟,家裏唯一的收入來源是種甘蔗。自開始做織錦的工作後,我有了穩定的收入。2019年7月份,我家脫貧了。”在廣西南寧金壯錦文化藝術産業基地,“織娘”李冬蓮告訴記者。

  壯錦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圖案生動,色彩明艷,充滿濃鬱的民族風情,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圖為壯錦織物品。(“中國有約”活動主辦方供圖)

  2016年,在政府支援下,一些企業聯合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在崇左市龍州縣雙蒙村板池屯建立了龍州壯錦技藝工坊。2018年,工坊成為國家首批“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之一。有一手熟練織錦手藝的李冬蓮是最早加入工坊的織娘之一。

  “以前靠種甘蔗地,除去各種人工、肥料費用,收益不高。現在織壯錦,我只需要每天在家裏工作幾個小時,每年凈收入就能達到2萬元,還能兼顧照料甘蔗地、照顧家人。”李冬蓮説。

  加入工坊後,李冬蓮還在村裏一家一戶開導動員,希望能帶動更多的貧困家庭。“壯錦織出來,可是要賣給誰呢?”李冬蓮回憶道,“這是當時很多人的憂慮。”

  免費提供原材料、統一回收、推廣銷售、固定培訓……為了壯大工坊的發展,政府與企業給村裏提供了各項優惠政策和措施。慢慢地,加入工坊的人也越來越多。“第一年,工坊有38位織女,到了第二年,有43位,現在已經有將近60位了。”李冬蓮説。

  金壯錦文化藝術産業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繡娘織女在兼顧農活、照顧家庭的情況下,每天織錦2至4小時,年收入達10000元以上。”

  “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建立為貧困山村地區婦女提供了居家就業創收的機會,幫助她們實現了脫貧,同時也推動了廣西傳統織繡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圖為織錦場景。(“中國有約”活動主辦方供圖)

  圖為壯錦工藝文創産品。 新華網 黃思路攝

【糾錯】 【責任編輯:朱夢娜 何媛 】
0100200306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13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