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畫高質量發展新藍圖——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部署“十五五”戰略任務-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0/25 13:04:44
來源:經濟參考報

擘畫高質量發展新藍圖——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部署“十五五”戰略任務

字體: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是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制定的第三個五年規劃建議,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的關鍵部署。

  藍圖繪就,征程啟航。站在承前啟後的歷史交匯點,一系列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的戰略任務已劃定未來發展路徑,一場關乎未來的深遠變革正蓄勢待發。

  劃定坐標:迎來“夯實基礎、全面發力”關鍵時期

  回顧“十四五”,我國發展歷程極不尋常、極不平凡:

  經濟總量接連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階,2025年預計達到140萬億元左右;擁有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26個,佔比全球第一;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衞生體系……

  一組組數字,勾勒出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階的向上之勢,見證中國式現代化邁出的堅實步伐。

  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展望“十五五”,我們迎來的是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

  “黨的二十大明確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第一步,需要從‘十四五’到‘十六五’三個五年規劃期的不懈努力、接續奮鬥。”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在他看來,“十五五”時期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乘勢而上,只爭朝夕。緊緊抓住時間窗口,科學謀劃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全會作出關鍵時期的關鍵部署。

  《建議》提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

  “上述目標都是較高目標,特別是全會還明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些都彰顯了黨中央對我國中長期發展前景、對支持我國中長期發展的基本條件以及對我國在克服一系列困難和挑戰基礎上展現更高水平輝煌發展前景均充滿信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

  與“十四五”規劃一脈相承,全會繼續把推動高質量發展確定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並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這仍將是‘十五五’時期我國制定各項政策的基本立足點。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關鍵。”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要保證量的合理增長,為實現2035年的遠景目標提供堅實基礎。

  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十分重要。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鄭柵潔&&:“‘十五五’時期,我們將用足用好我國經濟的發展優勢,積極拓展宏觀政策空間,增強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流量要素之間的高效協同,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效益,有力有效應對來自各方面的風險挑戰。”

  擘畫藍圖:部署戰略任務 釋放巨大發展動能

  壹引其綱,萬目皆張。

  全會部署了一系列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的戰略任務,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線貫穿其中。

  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優化區域經濟布局……這些領域都是當前經濟建設的重要着力點。

  新的五年,實體經濟之基將持續夯實。

  我國已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港口、郵政快遞、電力、寬帶等基礎設施網絡,“三新”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已經超過18%……

  中國經濟靠實體經濟起家,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建議》把“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戰略任務的第一條,可見對“立身之本”的重視。

  鞏固提升化工、機械、造船等行業在全球産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發展先進製造業集群;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發展;推動量子科技、生物製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實施服務業擴能提質行動;加強基礎設施統籌規劃……一項項具體舉措固本升級、創新育新、擴容提質、強基增效,打開經濟增長新空間。

  鄭柵潔&&,優化提升傳統産業,初步估計未來五年會新增10萬億元左右的市場空間;打造新興支柱産業,將催生出數個萬億級甚至更大規模的市場;未來産業蓄勢發力,未來十年新增規模相當於再造一個中國高技術産業。

  新的五年,科技創新之力將勢不可擋。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由此,我們可以清晰感知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方式和路徑。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進,人工智能無疑是重要驅動力量。自主研發的高性能芯片和操作系統、賦能千行百業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大幅提高生産效率的機器人……在這條新賽道上,中國企業正以出色表現吸引着全球目光。

  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下一步,將認真貫徹落實《建議》要求,持續加強“十五五”人工智能頂層設計和體系化部署。繼續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加強人工智能治理,推動國際交流合作。

  新的五年,改革開放之路將越走越寬。

  去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這意味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的300多項改革舉措將在“十五五”規劃期內落實完成。

  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深化項目評審、機構評估、人才評價、收入分配改革,以服務業為重點,擴大市場准入和開放領域……

  堅定不移推進深層次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建議》的部署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一脈相承,是未來五年發展的重要抓手,既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持續注入動力和活力,也讓世界共享中國發展的機遇與紅利。

  過去我們的開放是“跟跑”,現在我們的開放是要“領跑”。商務部黨組書記、部長王文濤&&,服務業是接下來開放的重點,將擴大增值電信、生物技術、外商獨資醫院等開放試點,有序擴大教育、文化領域自主開放。

  民生為大: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

  將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轉化為億萬人民可感可及的幸福實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貫穿《建議》。

  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看來,謀劃“十五五”經濟社會發展,要適應國際、國內形勢和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貫徹“民生為大”的發展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提出“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部署三方面重點任務。其中,“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全會的這一提法引發廣泛關注,也必將帶來一場深刻的市場變革。

  遲福林&&,我國“投資於人”總體滯後於“投資於物”,與老百姓需求不相適應。進入新發展階段,“投資於人”已成為促進經濟結構轉型與社會結構轉型的結合點。“當前,在傳統投資增速放緩的同時,教育、醫療、養老、社區建設等服務消費領域的投資空間仍然較大。”遲福林説。

  鄭柵潔説,我國固定資産投資年度規模已達到50萬億元,但惠民生、補短板、育動能等任務還很重,必須把“錢”特別是政府資金更好地用在發展緊要處,花在群眾生活上。

  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加快建設健康中國、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一系列務實舉措擲地有聲,更彰顯發展的民生底色。

  再提升1歲。“根據國際發展的趨勢、工作基礎和我國綜合國力,我們希望通過五年的努力,能夠使得中國居民的人均預期壽命從2024年的79歲基礎上再提升1歲,達到80歲左右。”國家衞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雷海潮&&,這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

  統籌建立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從2021年到2025年,我國設立了五年過渡期,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渡期後要堅持‘大穩定、小調整’,保持財政投入、金融支持、資源要素配置等方面政策總體穩定。”韓文秀&&。

  為了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動力。“在整個‘十五五’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共同富裕方面見到更顯著的成效,讓人民有更顯著的獲得感。”張立群説。(記者 張莫 王璐)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