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之路:不斷邁向世界一流大學高峰-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9/21 09:57:4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浙大之路:不斷邁向世界一流大學高峰

字體:

  培育兩院院士、高層次人才近千人;師生校友創辦科技企業超1500家,其中包括深度求索(DeepSeek)等三家受到全球矚目的杭州“六小龍”企業;在國家第五輪學科評估中獲得的A類、A+學科,穩居全國高校三甲;2024年發表的SCI論文數量在全球高校中名列前茅……

  這些成績,是浙江大學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在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征途上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一個縮影。

  2002年至2007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先後18次調研浙江大學。2005年9月23日,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大學主持召開浙江省委常委會會議,專題聽取浙江大學工作匯報,提出要堅定不移地向世界一流大學目標邁進。

浙江大學圖書館

  20年來,浙江大學深入貫徹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指示要求,高揚“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辦學使命,始終將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作為辦學治校的重要目標,在我國高校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並不斷邁向世界一流大學高峰、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時代大潮中,勇立潮頭、不懈奮進。

  堅定不移走創新之路

  走進浙江大學腦機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一台神經元數量接近獼猴大腦的類腦計算機正在運行。

  “這&類腦計算機上,不僅能夠運行DeepSeek類腦大模型,還初步模擬了包括秀麗線蟲、斑馬魚、小鼠以及獼猴等不同神經元規模的動物大腦。”研究人員介紹説。

  這是國際上首&神經元規模超過20億的基於專用神經擬態芯片的類腦計算機。借鑒大腦的結構模型和功能機制,浙大研究團隊正在致力於建立引領未來的新型計算機體系結構。

  回望過去,第一顆皮衛星、第一套《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第一條大飛機數字化裝配生産線、第一張人類細胞圖譜、第一個開源推理大模型……一代代浙大人在科技創新的浩瀚星空中摘星攬月。

  “進一步推動浙大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知識匯聚融合,進一步提升整體創新能力”“走一條創新型教育之路”……一系列既高瞻遠矚又細微入裏的指示、指引,為浙江大學科學系統地謀劃了一張保特色、揚優勢、守根脈、管長遠的發展藍圖。

  “促使‘會讀書的人’成為‘會創造的人’這一重大使命,既是浙江大學今天的奮鬥目標,也是貫穿128年校史的光榮傳統。”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馬琰銘説。

  “我們以‘寬口徑、重個性、卓越化’作為培養目標,致力培養‘T型’人才。”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畢業於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該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孫棋&&,針對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和前沿理論的迭代更新,要凝練少而精的必修課、提供多而廣的選修課,通過專業領域的“深度”、跨學科的“寬度”,來實現面向多元需求的拔尖人才能力培養。

  在課堂上接觸前沿技術,在實驗室和産業中尋找技術難題和發展方向,浙江大學構建起從實驗室到産業化落地的成熟閉環生態。

  距離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不遠處,浙大校友企業總部經濟園聚焦“卡脖子”技術創新,集聚650余家企業,累計營收産出超1500億元,稅收貢獻超27億元。

  這是一所既出科學家,也出企業家的大學。浙江大學現有兩院院士、高層次人才、“四青”人才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師生校友創辦科技企業超1500家。

  浙江大學黨委書記任少波説,浙大要培養的,不僅是一屆屆優秀的畢業生,更是為中國培養具有真正創造能力和創業精神,推動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浙江大學在這一點上,目標從未更改,步伐一直堅定”。

  鑄家國情懷走自強之路

  近年來,浙江大學涌現出的一批創新創業人才,展現出了高度的專注專業與超越功利的追求。這得益於浙大以“大思政”理念融合科研與育人,讓青年人才在校期間就確立了崇高追求和價值選擇。

  早在200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就建立起了領導幹部向大學生作形勢政策報告制度和省領導&&高校制度。他本人更是在擔任省委書記期間每年都為大學生作形勢報告。2006年9月,習近平走進浙江大學,向浙大學子介紹了浙江的文化傳統、文化精神,分析了浙江文化經濟相互交融等問題。

  於此,“浙大思政”有了源頭活水、立下大廈之基。20年來,浙大逐步涵育形成了具有強烈家國情懷的創新創業文化。

  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許多浙大學子接力走進革命老區,追尋先輩奮鬥征程,傳承革命精神薪火。

  在貴州湄潭,聆聽2600公里“文軍長征”守護文脈的故事,將自主開發的“兒童思維教育課程”送進鄉鎮小學;在四川越西,依託“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教孩子們如何用AI&&讓古畫“動”起來;在山東臨沂朱村鋼八連抗日紀念廳,依託學科專業認真記錄史實細節,開展生動宣講……

  “我們深刻體悟到,‘求是’精神是與人民血脈相連的擔當。”浙江大學哲學學院2022級本科生馮栩藝説。

  茫茫戈壁深處的馬蘭核試驗基地,在浙大校園中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地名。在浙江大學“馬蘭精神”教育基地裏,記者看到王淦昌、程開甲、林俊德等浙大“馬蘭人”獻身國防的事跡。

  “我們在宿舍區的黨員之家就能近距離看見這些‘大學長’們的日記、手稿。我體會到,一個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選擇了正確的道路。”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2022級本科生高心語説。

  堅持以服務國家為最高追求,堅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實施關鍵突破,浙江大學持續深化有組織創新,不斷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杭州國際科創中心打造省集成電路創新&&,為學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搭建成長舞&。集成電路學院2022級博士生李哲軒説,在省創新&&實踐中,我參與了新型嵌入式閃存研發,突破關鍵技術難題,實現更高密度、更低功耗和更強可靠性,打破國外專利壟斷。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頂級會議IEDM,並榮獲第八屆中國研究生創“芯”大賽全國一等獎,展現了自主創新和産業化潛力。

  杭州城西,白色的曲面屋頂、紅磚墻身的實驗大樓裏,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正在加速建設。

  “預計其中1&離心機主機和5套核心裝置將於9月底啟用,另外兩台離心機主機正在加班加點安裝中。”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項目全部建成後,將成為世界容量最大、實驗能力最強的多學科超重力實驗設施,成為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戰略科技力量。

  興業富民走服務社會之路

  “隨着技術市場逐步發展、技術轉移機制逐漸健全,高校和企業之間合作越來越融洽。”服務浙江西南山區的龍泉市10多年,龍泉産業創新研究院院長熊樹生的幹勁越來越足。

  龍泉産業創新研究院由浙江大學與龍泉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熊樹生既是浙大教授,也是龍泉汽車空調産業的首席專家。

  曾經,綿延不盡的山脈、工業基礎薄弱,是熊樹生對龍泉這個山區小城的第一印象。如今,這裡是全國汽車空調領域最大的塊狀産業集群,汽車空調零部件企業超過200家,行業總産值逾100億元。

  像龍泉産業創新研究院這樣的校地科創&&,浙大在省內建設了33家,為科技成果源源不斷轉化成新質生産力提供了動力源。

  浙大長三角智慧綠洲創新中心,不再以論文數量作為主要考核指標,讓研究人員安心將論文寫在車間裏;浙江大學衢州研究院,依託浙大雄厚的科研實力和衢州完善的化工産業配套支持,成為懂行的技術“陪跑員”,服務的企業超過八成都是中小企業。

  不僅如此,在浙大,還有跨越千里、扎根貴州大山的醫護團隊,實現果樹枝枯病發病率下降94%的援疆教師,以及扎根西北戈壁10餘年,持續推動戈壁設施農業發展,致力於破解西北地區耕地短缺問題的科研團隊……

  在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過程中,浙大發展出獨特的社會服務模式,實現了創新成果與特色産業的精準對接,形成了一個教授帶動一個産業、造福一方百姓的“首席專家制”經驗模式,在工業技術轉化、農業技術推廣、醫療衞生服務等多方面帶動地方實現良性可持續發展。

  “服務於國家科技戰略,服務於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服務於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這是習近平同志對浙大的殷殷囑託,更是浙大發展的明確坐標。

  沿着這個坐標指引的方向,浙大的發展成果證明,大學不是盆景,更不是象牙塔,大學扎根本土大地之上,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土交融。

  新一屆浙江省委對浙江大學發展給予了進一步的關切和重視。2024年11月,浙江省委書記王浩上任伊始就赴浙大調研,希望浙大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導向,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謀深做實“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貫通”這篇大文章,努力實現更多實質性突破、取得更多標誌性成果。

  時光不負趕路人,歲月不負有心人。

  2025年,在全球高校四大主流排行榜中,浙大均進入了世界一流高校前50名。

  面向未來,浙大將在戰略上保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定力,在行動上謀劃內涵式高質量戰略迭代,持續在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中“走在前列”,為全球高等教育的創新發展作出中國貢獻。(記者 鄔煥慶 朱涵)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