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走筆丨這面旗前,一名小學生默默地站了許久-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29 09:45:5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走筆丨這面旗前,一名小學生默默地站了許久

字體:

  “23歲、26歲、24歲、24歲……”

  一位年輕的父親,帶着八九歲的兒子,一邊用手翻動着電子屏上“在對日空戰中犧牲的部分飛行員”,一邊讀着每一個人出生和犧牲的年月日。他和兒子計算着他們的年齡,嘴裏不停地報出那一個個年輕生命定格的數字。

  在對日空戰中犧牲的部分飛行員。強曉玲攝

  這是不久前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裏,我親歷的一幕。

  正值暑假,帶着孩子來參觀的家長非常多。那位年輕的父親用手指着屏幕上身着軍服、端正帥氣的沈崇誨,讀道:“1912年至1937年,25歲……”看著那張年輕的面龐,喉嚨一酸,我的淚水奪眶而出。

  “你還那麼年輕,我怕,你還沒想好怎麼過這一生,就連命都沒了……”那一刻,電影《無問西東》裏的經典橋段在我腦海中閃現。那是母親對執意要當飛行員的兒子沈光耀最後的告別。

  “曾經有那麼一群年輕人,每一次起飛都可能永別。”《新華每日電訊》8年前關於紀錄片《沖天》的報道,記錄了這些年輕生命真實的模樣。

  紀錄片的主角,抗日戰場上的中國空軍飛行員風華正茂。中央航校第三期畢業的沈崇誨出身富裕家庭,清華大學土木係畢業。但“九一八”事變及“一·二八”事變後,他毅然放棄優渥的工作,進入當時的中央航校。戰前,他曾透露過:必要時,將駕機和敵人同歸於盡。

  1937年8月19日,淞滬會戰不到一週,沈崇誨隨大隊出征,預定轟炸長江口外海的日本軍艦,但在杭州灣上空因飛機故障而脫隊。其後,沈崇誨與后座的陳錫純,在白龍港海面連人帶機衝向敵艦,與敵艦同歸於盡。

  手指劃過屏幕,那個年輕的父親指向陳懷民,嘴裏繼續道:1916年至1938年,22歲……

  1938年4月30日,日軍出動54架飛機空襲武漢。兩軍對壘,近百架飛機在空中纏鬥。還在住院的陳懷民,頂替患病的戰友升空迎敵。擊落一架日機後被5架敵機圍攻,飛機油箱着火,陳懷民沒有跳傘,而是果斷加足油門,撞向日機。

  這名如沈母所説“還沒想好怎麼過這一生”的目光睿智的青年學子,正如《無問西東》中身負重傷的沈光耀,駕着飛機衝向日軍戰艦,自言:回家!媽,對不起!

  紀錄片導演張釗維在史料中找到答案。他説:“我相信,即便在現代社會,我們仍然需要一群有能力的青年人,去展現一種無怨無悔地為社會奉獻、為下一代犧牲的崇高精神;他們有清楚的目標與良好的訓練,他們面對生死攸關的挑戰時能夠勇毅地迎向前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會耍小聰明、不會採取機會主義的退路、不會畏縮、不會人云亦云終至不知所云。”

  在當時的中國空軍中,有張伯苓的兒子張錫祜、林徽因的弟弟林恒、王光美的哥哥王光復、俞大維的兒子俞揚和……

  後來,林徽因在《哭三弟恒》中寫道:

  “弟弟,我沒有適合時代的語言來哀悼你的死;它是時代向你的要求,簡單的,你給了……我既完全明白,為何我還為着你哭?只因你是個孩子卻沒有留什麼給自己……”

  林徽因痛失的弟弟,不只有林恒。1937年的秋天,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在一個雨夜,因為一首小提琴曲,結識了8名飛行學員。

  從此,這群着軍裝的青年成了梁家的常客。還有正在航校讀書的三弟。

  畢業的時候到了,這些空軍學子的家長、家庭都在淪陷區。因此,第七期畢業的8名飛行學員,便邀請梁思成夫婦做全期學員的名譽家長,參加他們的畢業典禮。

  參加完8位飛行員的畢業典禮,作為名譽家長的林徽因夫婦,等來的卻是接二連三的陣亡通知書。

  自淞滬會戰以後,中國空軍能參戰的飛機所剩無幾。駕駛着由民用機改裝的戰機,他們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黃棟權,那位雨夜拉提琴的學子,在昆明空戰中犧牲。飛機被擊落後,屍體都找不全,梁思成就一塊肉、一塊骨頭地去尋找。

  那是苦難的日子,一封封陣亡通知書,一個個年輕生命,心碎了又碎,碎了還要碎!

  1941年,在成都,日軍偷襲中國空軍雙流基地,一名中國飛行員不顧日機的轟炸掃射,冒死登機,起飛迎戰,在跑道盡頭未及拉起就被擊中。這名中國飛行員,就是林徽因的三弟,“在北平西總布胡同老宅我們叫作三爺的那個孩子”林恒。

  1944年,一個黃昏,梁家最害怕的第9封信悽然而至。他叫林耀,在衡陽保衛戰中被日軍擊落,他是梁家8位“名譽子弟”中最後一位戰死藍天的。

  ……

  1937年犧牲的王牌飛行員劉粹剛,在給妻子許希麟最後的家書中寫道:“生在現代的中國,是不容我們偷生片刻的。”

  1945年5月,犧牲在勝利前夕的張大飛在絕筆信中説:“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個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後的好友晚上沒有回航,我知道下一個就輪到我了。”

  誰不畏死?但當敵人破門而入時,即便有再多不捨,為了祖國,這些優秀的年輕人毅然斬斷自己的未來。

  那天,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裏,人很多,卻異常安靜。在“在對日空戰中犧牲的部分飛行員”的屏幕附近,一個大大的“死”字,吸引了不少人埋下頭去細看,不大的展陳説明上寫着:

  戰士王建堂出川抗戰前,父親贈給他的這面旗,旗上顯著位置寫着“死”字,旁邊寫着“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

  戰士王建堂出川抗戰前,父親贈給他的這面旗,旗上顯著位置寫着“死”字,旁邊寫着“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強曉玲攝

  這面旗前,一名小學生默默地站了許久。(強曉玲)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