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企密集赴港上市 龍頭加速出海掘金-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9 10:22:26
來源:中國證券報

藥企密集赴港上市 龍頭加速出海掘金

字體:

  8月18日,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持續上漲,已經從今年年初的1928.46點上漲至4121.51點,今年以來漲幅已經超過了110%。

  港股成交火熱,藥企也正加速“跑步”進入港股市場。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15家生物醫藥及醫療健康行業相關企業已經在港交所成功上市,目前還有36家生物醫藥及醫療健康行業相關企業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東吳證券相關研報&&,醫藥行業是典型的創新驅動型行業,板塊增長的源頭是創新。中國創新藥的發展已經歷了從仿製到創新的艱難轉型,創新藥産業已經出現拐點。

  募資190億港元

  港股市場的活躍吸引着越來越多的藥企。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已經有15家生物醫藥及醫療健康行業中的相關企業登陸港交所,募資總額達到了189.93億港元。其中,創新藥龍頭企業恒瑞醫藥赴港二次上市的募資額高達98.9億港元,係年內港股醫藥行業募資王;緊隨其後的是創新藥企業映恩生物和維立志博,募資額分別為16.4億港元和12.9億港元。

  在年內港股上市藥企中,11家港股上市藥企的募資額不足10億港元。匯生國際資本總裁黃立衝對中國證券報記者&&,年內上市藥企募資額差異較大的主要影響因素為藥企公司藥物管線的成熟度和盈利能力。港股上市藥企募資額的分化,使港股新股生態出現“頭部鉅額融資+尾部小額融資”的結構。

  黃立衝認為,這種結構對市場的影響有三點:大體量企業的IPO會提升港股全年募資規模,改善港交所在全球IPO排名,但也會分流資金,造成中小藥企認購冷清;二級市場表現分化加劇,頭部藥企因基本面清晰和流動性強,估值更趨穩健;長期來看,港股醫藥行業內部融資成本分化,創新藥賽道或趨向“強者恒強”。

 政策多方助力

  資本市場的支持推動了創新藥高速發展。天風證券研報顯示,2018年4月30日,聯交所公布了修訂後的《主板上市規則》,首次增設針對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規則第18A章,該規則允許符合特定條件但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登陸聯交所主板,通過創新性豁免傳統財務指標要求、重點聚焦研發價值與技術創新能力等舉措,顯著降低研髮型生物科技企業的融資門檻,為生物醫藥産業注入資本動能。

  今年5月,香港證監會與聯交所聯合宣布推出“科企專線”,進一步便利特專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申請上市,並允許這些公司可以選擇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

  香港證監會企業融資部執行董事戴霖&&:“證監會支持設立‘科企專線’及允許特專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可以選擇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請,以鞏固香港作為新興及創新公司首選上市&&的地位,再次展示了證監會致力於促進發展一個充滿活力、多元和高品質的上市市場,同時確保上市制度能夠適應全球市場的變化,並足夠穩健地保護投資者。”

  不僅在資本政策上,創新藥在行業政策上也得到有針對性地支持。今年6月30日,國家醫保局、國家衞生健康委聯合印發了《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在加大創新藥研發支持力度、支持創新藥進入基本醫保藥品目錄和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品目錄、支持創新藥臨床應用、提高創新藥多元支付能力及強化保障措施方面提出相應舉措。

  創新藥出海潮涌

  近年來,創新藥企管線質量的提升影響着創新藥板塊估值重塑,創新藥出海成為一大亮點。

  7月28日,恒瑞醫藥宣布與制藥巨頭葛蘭素史克(GSK)達成協定,將HRS-9821項目的全球獨家權利(不包括中國)和至多11個項目的全球獨家許可的獨家選擇權(不包括中國)有償許可給GSK。如果所有項目均獲得行使選擇權且所有里程碑均已實現,恒瑞醫藥將獲里程碑付款的潛在總金額約為120億美元,刷新了中國創新藥出海新紀錄。

  創新藥企將自身研發的藥物或候選藥物在特定區域、特定適應症的研發、生産、商業化等部分或全部權利,授權給其他公司,並通過收取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未來銷售提成等方式獲得收益,這種形式被稱為“license-out”。

  中國創新藥企業的license-out交易熱度仍在持續。據東吳研報數據,2024年全年license-out交易數量達94筆,同比增長6%;總交易金額達519億美元,同比增長26%;總首付款達41億美元,同比增長16%。數量與金額均再創新高。2025第一季度,license-out交易共33筆,同比增加32%;從交易金額上看,交易總金額同比增加超過250%。隨着中國創新藥管線質量的持續攀升,未來中國企業license-out數量與金額都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國産創新藥進行海外授權有望形成常態化。

  license-out等變現形式逐步成熟,將助力創新藥企實現自身造血能力的提升。東吳證券研報分析認為,港股的創新藥企業或將從“燒錢拓管線”轉向“造血可持續”的新階段,港股市場的創新藥甚至醫藥板塊,也將迎來新的定義。

【糾錯】 【責任編輯:王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