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處方”、育優種,AI繪“智”新圖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3 10:06:5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開“處方”、育優種,AI繪“智”新圖景

字體:

  在安徽省滁州市天長市汊澗鎮張營村,連片的稻田上空,無人機正按照預設路線巡航。幾公里外,天長市禾禾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技術員朱禮明的手機上,一份關於水稻長勢、營養狀況、病蟲害情況的專屬“體檢報告”已更新。

  “這&無人機搭載2000萬像素高清相機、夜視廣角鏡頭及多光譜相機,水稻生長狀態能實時回傳到物聯網&&,&&根據鏡頭畫面進行AI數據分析研判,生成‘莊稼處方圖’,便於‘因田施策’。”朱禮明在手機屏幕上輕輕一點,農田實時畫面切換為紅黃綠三色交織的光譜圖,“綠色説明水稻長勢好,黃色和紅色則代表苗情偏弱,要重點關注。”

  “我們服務的農田面積約3萬畝,科學田管靠的正是巡田無人機裝載的‘AI大腦’。”朱禮明説,他們計劃對無人機設備智能化升級,使其不僅能輔助農事決策,還能根據生成的“處方圖”完成澆水、施肥、打藥等定制化作業。

  人工智能服務田間管理是智慧農業的一個縮影。在農業大省安徽,從育種到栽培,從播種到田管,人工智能正加速賦能農業生産。

  盛夏時節,在蕪湖市中聯重科峨橋智慧農場,“農田不見人,但聞農機聲”的智能化農業生産場景成為現實。

  “比如插秧環節,這&插秧機依託北斗衛星導航提供的高精度定位服務技術和搭配的AI智能算法,能自主規劃最優路徑,水稻插秧的行距、株距與深度能實現厘米級精準控制。”農場工作人員王磊説。

  據了解,中聯重科峨橋智慧農場已建立“少人化、無人化”智能生産模式,完成數字化升級改造超2000畝。數據顯示,該基地通過全流程智能化體系栽培的秧苗成活率基本達到100%、增産幅度達15%;質量提升的同時,作業效率也比人工提升20%。

  今年,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印發《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若干舉措(2025—2028年)》,提出未來3年建設6個左右智慧農業引領區、800個以上數字應用場景,全省農業農村領域“智改數轉網聯”紮實推進。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在位於合肥市的中科合肥智能育種加速器創新研究院,基於人工智能與生物農業高度融合的育種交叉研究新探索正在推進。

  7月下旬,在該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標準化智慧加代艙內,記者看到了正茁壯生長的麥苗。據介紹,這些在特殊光溫等環境處理下加速生長的小麥,生長周期由220天左右壓縮到80天左右。

  “傳統的雜交育種依靠田間地頭的‘土’經驗,存在依賴人工、標準化不足、效率低下等問題。”中科合肥智能育種加速器創新研究院院長吳麗芳&&,他們基於離子束誘變和基因編輯技術相結合加速挖掘新基因資源,利用研製的加代艙加速種質穩定,依靠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先進數據處理與深度思考能力,可以優化親本配組,加速優良基因聚合,更有利於培育出高産、優質、綜合抗逆性強的優異品種。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在63%以上。廣袤的沃野上,更多裝載AI“智慧大腦”的新設備、新技術正在為農業發展插上“智慧”翅膀。(記者水金辰 何曉)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