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婦女兒童醫學中心影像科副主任孫濤近年多了幾位“AI助手”。
當有患者來醫院拍攝肺部CT後,電腦系統上的AI肺結節識別“助手”便會讀取影像圖像,識別可疑病灶。“AI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分析海量影像數據,標記可疑結節,連微小和淡薄磨玻璃結節也能精準捕捉,有效減少漏檢率。”孫濤説,乳腺、血管等影像檢查都已用上“AI助手”。
不僅是西醫領域,傳統中醫領域也在積極擁抱人工智能。
合肥市民孫先生在安徽省針灸醫院體檢時,有位AI“醫生”為其診療,在拍攝舌象並回答問題後,一份包含體質辨識結果的體檢報告便自動生成。
“體質不同,會有不同舌象。”安徽省針灸醫院院長董昌武介紹,該系統由安徽省針灸醫院牽頭,安徽中醫藥大學聯合合肥雲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發,已有超2000萬人次利用該系統進行體質檢測。
不僅可以“讀片”輔助診療,AI甚至開始幫助醫生“操刀”。
自2021年3月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在中國科大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正式上崗以來,通過發揮其精準切除的技術優勢,已輔助多學科專家團隊成功實施手術超過1200例,成為外科醫生的“好幫手”。
比如傳統甲狀腺癌根治手術,不僅要在患者頸部切開一個切口,留下瘢痕,而且有損傷周圍組織引發併發癥的風險。如今醫生可借助機器人放大10倍的立體視野,依靠360度靈活旋轉的機械臂,提高剝離病灶的精準性,並實現頸部無瘢痕。
今年7月,浙江一位醫生到法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期間,遠程操作國産手術機器人,成功為杭州的患者實施手術。公開信息顯示,這是全球首例跨越洲際的超遠程機器人輔助肝癌切除手術。
從省級全民健康信息&&建設,到安徽省醫學影像雲&&實現數據互通共享,從“智醫助理”系統覆蓋全省基層醫療機構,到多家醫院接入大模型……作為最早一批探索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應用的省份,安徽積極構建全域互聯的智慧醫療新生態,越來越多患者和醫務工作者體會到就醫與診療的“智能化便利”。
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普外科胃腸及疝病外科病區主任醫師陳博早已習慣“智能化便利”,從病歷快速生成、診療方案參考,到科研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技術正全方位提升工作效率。
安徽省衞生健康委黨組書記劉同柱&&,下一步,安徽將協同相關企業、醫療機構成立國産化人工智能適配中心,探索培育醫療健康數據要素市場,加強人工智能和醫學等學科交叉人才培養。
業界和學界都在探索以人工智能賦能醫療健康發展。2025年中國醫學發展大會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指出,在生命健康這一關乎人類終極福祉的領域,誰率先擁抱人工智能技術,誰就能在未來的醫療競爭中佔據主動。(記者戴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