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來自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大二的學生肖宇蘭剛結束一場直播,又與同學投入新一輪的忙碌——將直播間下單的商品打包發運。“我們直播間的受眾是東盟國家的消費者,直播間下單的商品,我們打包好立刻發到轉運倉,很快就能送到國外顧客手中。”
廣西作為中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近年來在與東盟職教合作探索中,形成了多種職教國際交流合作模式,受到多方歡迎和認可。隨着直播電商、潮玩經濟等新業態的蓬勃發展,廣西多所職業院校搶抓風口,在職業教育對外交流合作上不斷創新路徑。
搶抓對外交流風口
肖宇蘭是網絡營銷與直播電商專業的大二學生。暑期,她發揮專業特長成為兼職主播,每週用英文面向海外用戶直播六天,每次持續2-3小時。“我主攻面向海外受眾的潮玩電商直播,近年來中國的玩偶盲盒非常火爆,很受東盟市場歡迎。”肖宇蘭説。在學習中,肖宇蘭將專業課程學習和直播實踐相結合,很快就完成了從學生到網絡英文主播角色的轉換,如今已能獨當一面。
“公司和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開展校企合作,開拓潮玩東盟市場線上銷售渠道,企業為學校提供實訓基地和實習機會,學校發揮設計創意能力為企業潮玩設計提供創意,形成産教融合‘生態鏈’。”南寧千城優尼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品牌營銷負責人李志華介紹,雙方還建立IP聯合開發機制,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原創潮玩系列,部分系列潮玩實現了從設計研發到生産製作的全流程版權控制。
李志華説,這種“産學研用”一體化合作模式,既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最終實現校企互利共贏的目標。“近年來熱銷的潮玩盲盒商品,深受東盟國家消費者歡迎,校企合作半年多來,潮玩線上直播銷售額已超600萬元。”
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林震介紹,該項目是學校2024年推出的校企合作項目,通過與潮玩産品設計師、生産商、TikTok運營商等合作,學生得以將課上所學理論融入實踐中。目前項目已經建成16個直播間,不僅提升了學生職業技能與國際視野,也成為推廣廣西職業教育國際化和本土文創産品出海的重要&&。
“職教出海”碩果纍纍
多年來,廣西不斷夯實與東盟國家間職業技能教育合作,從2004年起,就先後組織高校赴海外舉辦了27場“留學廣西”國際教育展。至今,廣西已建設10個中國—東盟技術創新學院、17個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
正在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電力專業深造的柬埔寨留學生林淑清説:“中國在電力領域的成就令人矚目,這深深吸引了我。在家人的建議下,我最終選擇了這所專業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校。”
2024年,印度尼西亞留學生葉正青回到家鄉,在印尼的一家中資企業從事翻譯工作。2019年,葉正青從印尼來到廣西柳州城市職業學院電子商務專業學習,後又到廣西民族大學國際商務專業繼續深造。“在中國5年的紮實學習讓我對跨境電商和區域市場有了深入了解,現在我能用流利的中文為兩國企業架起溝通橋梁,非常驕傲。”
不久前,來自泰國正大管理學院商務漢語專業的柳依依,一畢業就順利入職泰國的中資企業——泰興電路有限公司。2024年暑假,柳依依參加了深南電路股份有限公司與柳州職業技術大學合作進行的“泰語+機電一體化”“中文+機電一體化”中國、泰國學生雙向訂單培養項目後,又到南通深南電路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7個月的跟崗實習。
柳州職業技術大學國際交流處處長韋林華介紹,近年來中國企業對東盟人才的培養需求增多,不少東盟國家技能人才到中國學習職業技能的需求也更加旺盛。學校與上汽通用五菱汽車、廣西柳工等10家企業合作,協助解決各企業不同的用人需求。
合作之路越走越寬
廣西作為中國—東盟職業教育合作的先行者,通過建設“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舉辦國際教育展等方式,有力促進了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模式的創新發展,讓職教海外合作的&&越來越寬廣。
近日,來自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的28名教師代表,在廣西參加“技能聯通東盟:2025衣·食·商師資賦能計劃”國際培訓班項目並成功通過考試,學員們分別獲得縫紉工(四級)、電子商務師(四級)和中式面點師(四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來自文萊的法麗達·莫哈末·陶菲克順利拿到中式面點師(四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後非常激動,“在中國學習期間我掌握了中式面點製作配方和技術,回到文萊後會將我在中國所學的知識教授給更多的技能人才,幫助他們更好就業。”
在職教出海的推動下,多所職業技能院校進一步深化了與東盟國家在各領域的技能合作。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牽頭組建了中國—東盟能源職業教育聯盟,與柬埔寨等7個東盟國家開展交流合作;柳州職業技術大學牽頭成立了中國—印度尼西亞職業教育産教聯盟,目前聯盟成員已發展至147家;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與泰國兩儀糖業集團、泰國孔敬高級農業技術學院、東亞糖業集團四方共建中國—泰國糖業現代工匠學院,為中泰制糖産業培養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截至目前,廣西20多所職業院校協同行業企業走進東盟國家,服務機械製造、紡織、建築工程等行業企業在海外發展,成立47個海外培訓基地,為企業培訓技術工人年均超1萬人次。(記者 林凡詩 郭軼凡)